返回
慷慨输将 忠义可风
——左权东隘口村皇甫家族家风考
2022-11-15 15:05:59.0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要发财,庄稼搅买卖
  扶贫济困,精忠报国

  ——皇甫家家训

  左权县桐峪镇东隘口村北靠小寨山,南临小河滩,山清水秀,吉瑞朝阳。这个太行山中的小山村鼎盛时期,也就百十来户人家,但在左权县境内却因“两多一大”有很高的声望。一是复姓“皇甫”多。皇甫复姓在左权县内并不多见,但在东隘口村却为全村大姓,占全村住户一多半。二是楼房多。左权县为太行山中的山区小县,农舍大都为土坯墙石板顶,能有座砖墙瓦房就算富裕户了,可东隘口村竟有砖木结构二层楼房近三十座,在左权县有“出南门楼房第一村”之称。三是抗战时期皇甫家名声大。皇甫家多人为抗战做出了贡献,为世人称道。皇甫家族数辈鼎盛,辈辈相传着“耕读传家,诗书继世;要发财,庄稼搅买卖;扶贫济困,精忠报国”的祖训家风。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在东隘口村,皇甫家又分三大家族,一是皇甫周家,二是皇甫岱家,三是皇甫桂家。皇甫家族与当时当地普通农家不同的是讲究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就是在耕种的同时,注意读书,按现在话说就是注重子弟的文化教育。有了文化,就有了知识;有了知识,就有了见识;有了见识就会理财治家,不仅使家族逐渐兴旺,而且能够以家谱的形式,把家族发展脉络记载下来,传承给后代。到目前,东隘口村皇甫家家谱当为本镇记载代数最多的门户之一。传统的汉族家谱是记男不记女,记死不记生,但皇甫家却男女均记,生者也记,故名“世系表”。皇甫周家到目前已记载13代,皇甫岱家目前已记载12代,皇甫桂家到目前已记载7代。
  最具代表性的是皇甫岱家。皇甫岱家原住在桐峪镇,后迁到东隘口村,第八代为皇甫宪。皇甫宪家保存有木柜,里面全是格子,一格一字,工工整整,这叫馆阁体,是考试用的八股文通用字体。还有许多诗稿。另有好几个木箱子,有各种版本的古书,《易经》《尚书》《史记》等,全是木刻本。但皇甫宪屡考不中,就用钱捐了个正九品,闲暇无事,便留下了许多诗、书、字、画,村人印象最深的是皇甫宪做的纸灯笼,上面的字、画特别好看。
  皇甫宪的儿子皇甫銮,在耕作之余爱好习武,屡考不中,成为落第老农。
  到皇甫宪重孙皇甫溙这一辈,仍然坚持耕读传家,皇甫溙经营家产之余,就为四个儿子讲解“四书五经”、《左传》《古文释义》,以传授知识,同时还讲《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岳飞传》,以灌输忠义思想。他发现四个孩子都喜欢读书,就又买了《儒林外史》《清官轶事》《阅微草堂笔记》《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书。长子到太原上大学之后,皇甫溙不仅支持长子购买了当时列为禁书的《红楼梦》,而且还让长子为家中订阅《晋阳日报》等报刊。皇甫溙这一做法,不仅帮助四个儿子奠定了较为扎实的文字基础,还使本人及四个儿子接受了不少新思想。特别是皇甫溙常常有声有色地给孩子们讲解岳飞等人物故事,使子女在潜移默化间树立了坚定的忠义、正义、爱国、爱民的思想。

庄稼搅买卖,发财致富快

  皇甫氏三大家庭都注重读书和修身,被乡邻誉为知书达礼之家。同时,他们也有经商做买卖的先进理念和发家致富的信念决心。特别是皇甫岱家,广置田产后,重金聘用长工,廉租出租土地,本村及邻村农户都愿意同皇甫家打交道。皇甫岱家家产渐丰,兴建了多座二层砖木结构楼房,而且宅院较为讲究。如在新院街修建的“上新院”,一进砖雕大门,向左为一甬道,甬道之北,东西向一排是瓦房,为长工房、碾磨坊、牲口房;向右又一甬道,甬道之西为五间西楼,甬道中间有一座向西开的门楼,门楼内为正院,东有五间砖木结构楼房,南北各为三间砖瓦房。全院东为主,坐东朝西,整个建筑既典雅又实用。
  皇甫岱家不仅经营土地,还养了许多羊,羊粪能肥田,秸秆冬季能喂羊,每年羊毛、羊绒又是很大一笔收入。同时还在本村先后开办了醋坊、酒坊,又在南冶村开办了另一处酒坊。这些产业的发展,使皇甫岱家后代越来越富足。

扶贫济困,精忠报国

  皇甫岱家代代传承着知书达礼、扶贫济困、和睦邻里、买卖公平的祖训,虽为富户而不豪气,虽有势力而不霸气,还经常接济村中穷苦人家。
  据村民讲,有两个外地乞丐,一名张二,一名李二,村中人叫他们为“俩二”。“俩二”讨饭到东隘口那天,皇甫岱掌门人第十一代皇甫溙见二人可怜,且天色不早,除施舍饭食外,还让自家羊倌带二人到看羊倌小屋休息,还给了两套铺盖。这样一来,二人就把这里当成“大本营”,白天到邻村讨吃,晚上在此住宿。逢年过节,皇甫溙还让家人给二人送点好吃的。这二人在该村住了三年多,直到战乱爆发才不知去向。
  皇甫溙全家忠义正直的品格,在国难当头的全民抗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体现。皇甫溙长子皇甫珍,在太原上大学时,筹备并参与编辑进步杂志《开路》,宣传革命思想,毕业后因病返乡,不幸早逝。
  皇甫溙在长子及其好友之子黄明(抗战时期任左权县抗日县长)的影响下,积极支持抗战。1939年7月5日,日军第三次占领辽县(1942年改为左权县)县城后,7月下旬,中共辽县县委机关、县委党校转移到东隘口村观音堂内,辽县抗日政府也在东隘口短期驻扎。1941年7月1日,八路军野战卫生部在部长钱信忠带领下进驻东隘口村。由于皇甫溙是开明士绅,八路军和抗日政府许多领导,如129师参谋浦化人等,经常在他家吃住、谈心。皇甫溙热心支持抗日,做了大量有利于抗日的工作。为此,中共辽县县委、辽县抗日政府、八路军总部、129师司令部召开的不少会议,都邀请皇甫溙参加。如在麻田镇召开的名流学者宪政促进座谈会,在桐峪镇召开的辽、黎、涉三县士绅会议等。特别是1940年冬,晋冀鲁豫边区规定按累进办法征税,但没有详细法令。辽县革命县长魏兆鳞亲自到东隘口村搞试点,就住在皇甫溙家,皇甫溙不仅为实行“统一累进税”(大概意思就是土地田产越多,征收比例越大)积极献计献策,还带头执行统一累进税,使统一累进税改革在左权县,进而在晋冀鲁豫边区得到推广。
  1942年,八路军聘请皇甫溙到桐峪酒厂当经理。1945年,皇甫溙又参加了边区政府在涉县下温村召开的士绅座谈会。全面抗战开始后,皇甫溙毫不犹豫地把他的三个儿子送到了革命队伍。
  皇甫溙的二子皇甫璞原为教师,后到抗日政府搞行政工作,在财粮科任仓库主任。但并非管一个仓库,而是管理在全县范围内各处的藏粮,既要保护好,还要勤翻晒。经历多次反扫荡,全县公粮没有丝毫损失,他也受到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表彰。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晋中地区财政局局长等职,直至离休。
  皇甫溙三子皇甫瑾,1936年参加牺盟会,1937年到辽县三区(温城)区政府工作,之后历任抗日学校教师、校长、县剧团指导员等。他还是《新华日报》特邀通讯员,后任县教育科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审委员,亲自编写了边区政府小学教材、农民识字课本、战士读本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等职,两次主持高等学校通用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1987年获全国出版界首届韬奋出版奖,2015年荣获抗日战争胜利暨二战胜利双七十周年纪念章。
  皇甫溙四子皇甫琳,1937年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青年工作队队员、晋东青年抗日救国总会武装部长、太行二地委各救会主任兼农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中共福建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省人大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解放勋章。担任福州大学校长期间,他大胆进行改革,把大学教育和企业需要结合起来,既扩展了大学经费来源,又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适用型人才,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工作推广的典型。
  皇甫溙父子全部参加抗战工作,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两次赠送皇甫溙锦旗,前者上书“慷慨输将”,后者上书“忠义可风”。皇甫溙家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财经特别是教育方面所作的贡献,在左权当地一直被人广为传诵。

刘雅 张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