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聚焦强化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推进质量技术帮扶,持续开展“护农助农、安全守护、提质强企”专项行动,加快构建新型监督抽查体系,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水平,全方位服务高质量发展。
完善监管机制
质量安全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监督抽查工作行为。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的指导意见》,修订《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全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行为,建立质量问题约谈机制和监督抽查结果处理督导机制,提升了工作的有效性、靶向性。
紧盯精准有效监管,发挥监督抽查利剑作用。制定《2023年全省重点工业产品监管目录》,部署对14类202种产品实施重点监管。加强对关系民生、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产品监管,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抽查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精准覆盖,增强监督抽查效能,同时加大后处理力度,推动部门协同监管,强化抽查震慑作用。
积极推动建立监督抽查与信用监管的衔接机制,会同省局数据中心与国家总局信息中心建立联络员机制,系统归集监督抽查数据,及时将抽查结果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逐步提高智慧监管水平,积极推进“互联网+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全省监督抽查数据、企业监管信息在线采集、传递、分析、汇总。扎实推进省级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已投入运行,1575余家企业录入质量安全相关信息,4553家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总监和安全员,基本形成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在工作机制。
高标准完成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市场监管相关工作,制定《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市场监管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职责分工,细化任务分工和保障措施,统领全系统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强化预警监测
大力实施质量技术帮扶
针对重点行业和区域,建立省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站点12个,对生产、流通实行全程监测,采集风险信息291条,风险信息覆盖48类重点产品涉及企业730家。聚焦塑料一次性餐饮具、密胺餐具、日用陶瓷餐饮具等5类425批次食品相关产品开展风险监测,涉及省内11个地市以及3个网购平台,并对10批次问题产品发布风险提示。努力做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围绕“一链一册”“一镇一册”“一企一册”推进落实机制要求,按照“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原则,面向质量问题较多的重点产品,面向关系民生福祉的广大中小微企业,面向行业质量发展瓶颈明显的产业聚集区,以及省十大重点产业链和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补短板、强弱项、破瓶颈、助创新,切实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全省共对15个产业集群内的159家企业以及152家重要工业产品企业开展质量帮扶,推动企业提升工业产值2350万元。
重拳治理突出问题
提升群众质量获得感
狠抓重点产品专项整治提升监管成效,落实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要求,检查生产销售单位2764家,发现问题销售单位383家。开展危险化学品及包装物、电动自行车、电线电缆等22种重点工业产品排查治理。紧盯舆情动态着力消除质量安全隐患,深入开展家装领域装饰装修材料、翻新轮胎、煤机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全面落实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检查各类企业3930家,发现问题企业75家,约谈企业6家,取缔企业7家。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构建多元共治监管格局,对129家获证企业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强化全领域监管,加大消防产品监督抽查力度。加强部门协同,联合省生态环境厅和省商务厅开展“2+26”城市车用油品综合监管监督检查,共抽查741批次油品。
扎实开展春季护苗行动,采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乡镇)”等举措,检查企业6035家;抽检儿童学生用品152批次,发现不合格产品3批次;约谈企业12家;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持续推进“监管护棉”行动,确定春茧站9家,秋茧站22家。加强网售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针对网售产品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共对47种246批次电动自行车、儿童推车、按摩器具等网售产品开展监督抽查,发现不合格产品56批次。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检查塑料购物袋、聚乙烯农用地膜等生产经销企业6778家,发现问题企业55家。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厕所建设用产品开展专项监督抽查,共抽查105家经销企业的154批次产品,发现20批次不合格。进一步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2024年,全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着力推动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提高政治站位,锻造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过硬作风。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强化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三是围绕推进高水平安全,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四是强化协同联动,提升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质效。五是服务“国之大者”,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功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质量安全风险,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王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