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书记、局长杜福带队开展旅游市场价格专项调研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省市场监管局、省药品监管局的有力指导下,大同市市场监管系统坚持“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坚定全面进步、勇创一流工作导向,全面树牢政治意识、风险意识、规矩意识、创新意识和实干意识,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全市市场监管工作高效落实,政治机关建设持续加强,经营主体活力有效激发,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纵深推进,“三品一特”安全监管稳定向好,市场秩序治理规范有序,市场综合监管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市场监管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举旗定向,全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政治引领力全面提升。
一是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聚焦学懂、弄通、做实,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扎实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市局党组发挥领学带学促学作用,开展调研35次,座谈研讨19次,走访调研企业37家、基层单位4次,转化调研成果11个,完成民生实事5项。全局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自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心入脑、见行见效,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二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第一议题”制度,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政治机关建设,第一议题学习25次,中心组集中学习12次。依托现有条件精心打造党建文化走廊、廉政文化走廊和宣传长廊,党建活动载体更加丰富,全市市直机关党建现场会将该局作为现场观摩点,充分展示了市场监管系统对外良好形象。以创建模范机关为抓手,强化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职党员社区报到率达到100%,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初步形成了“一支部一特色”的党建工作格局。
三是党风政风持续优化。一方面,强化监督筑牢“防线”,主动接受驻局纪检组监督,充分发挥廉政监督卡、“三重一大”事项监督、政务公开、廉政承诺等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定期全面公开,确保权力运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链条“监督不缺位”。领导班子和党组成员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检视整改清单,所有事项全部按时整改销号。另一方面,转变作风拉高“标线”,深化全系统行风建设,以“行风问题排查年”为主题,紧盯政务服务、日常监管、行政执法三个重点领域,查摆问题、立行立改、纠建并举,监管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
坚持聚焦发展、厚植优势,全力建设质量强市和知识产权强市,服务软实力全面提升。
一是促进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外资注册更便捷,推动跨国公证认证简化政策落地,办理《海牙公约》生效后全省首件外资企业登记业务。营商环境更优化,推进“黄牛”“黑中介”等破坏营商环境专项整治,扎实开展政府文件公平竞争核审和网上文件筛查,联合发改、商务、财政等部门开展存量文件和政策措施清理,对42件市政府文件提出修改意见,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11件,立案查处涉企收费案件4起、转供电案件13起。惠企服务更多元,制作《市场监管领域惠企政策指南》,推进“惠企直通车”经营主体提升年专项行动,以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一站式”质量技术帮扶、计量服务实体经济等为重点开展入企服务。市综检中心为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减免检验检测费用970余万元。搭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银企保服”对接合作平台,全市实现商标、专利质押融资1.68亿元,创历史新高。个体扶持更精准,广泛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扎实推进“个转企”试点和“惠商保”项目,牵头出台大同市“个转企”奖补实施方案。全年兑付奖补资金87户,“惠商保”赔付237余万元,327户个体户受惠。
二是着力深化质量强市建设。质量提升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市政府发布《大同市关于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及该市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等重点领域质量提升具体行动方案。质量激励和示范引领更加强化,持续推进“山西精品”公用品牌培育,3家企业3个产品通过首批“山西精品”认证,推荐27家企业申报第二批“山西精品”。指导38家企业设置首席质量官。开展了第一届大同市质量奖评选,成功打造首批大同质量标杆。帮扶21个行业244家企业实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形成优良案例33个。质量技术基础更加坚实,成立养老、气象、产品质量管理、卫生健康等市级标委会8个,全市新增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11项,市级地方标准13项,发布标准体系3个,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317项,居全省前列,山西省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省局批准筹建,建成黄花及其制品省级质检中心,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业从事黄花及其制品检验检测的技术机构。
三是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制度机制建设取得新成效,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促进工程,助力特色专业镇发展和乡村振兴行动方案》等。市级增设“大同市知识产权综合发展中心”工作机构,各县区全部完成“知识产权局”挂牌。知识产权创新创造实现新发展。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8家,省级知识产权规范化市场1家,4家企业获省级专利转化项目资助,全市累计拥有有效注册商标23583件、有效发明专利1392件,万人发明专利和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4.5件和1.58件,中车大同电力、新成新材料2家企业发明专利进入全省前十行列。地理标志保护运用展现新优势。强化政策推进、典型引路、优势挖掘、规范使用、优质服务“五项举措”,新增2个省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该市《做强黄花产业,做优品牌经济》作为山西省首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在“鄂晋皖赣”中部四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创新大赛上,获金奖、银奖各一。左云县扎实开展“个体商户服务月”活动,浑源县、开发区分别在黄芪产业园区、经开区装备制造园区设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广灵县两企业通过首批“山西标准”产品认证,获准使用“山西标准”标识,云州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云冈区与金融机构达成政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协议。
坚持严字当头、治理隐患,全力建设“四大安全”屏障,风险防控力全面提升。
一是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健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分级分层、层级对应工作机制,2295名包保干部全覆盖包保2.4万余家主体,督导完成率、总归集率、安全总监安全员配备率、承诺书上传率均达100%。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落实药品安全党政同责的实施意见,市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药品安全职责更加清晰。督促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单位全面落实“两个规定”,开展特种设备“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年”活动。
二是强化风险排查和预警会商。完成食品安全抽检13385批次、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967批次。与朔州、忻州建立晋北三市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区域协作机制,建立全市药品质量安全风险会商机制。
三是深入开展问题整治。深入开展校园食品、乳制品、农村假冒、“山寨”食品、“三无”食品、餐饮浪费等重点食品问题整治,检查食品主体1.46万户,整改问题隐患1213项。药品网络销售、中医馆中药饮片质量、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儿童化妆品等药品安全专项行动,查办“两品一械”案件260起。深入开展气瓶充装、燃气压力管道和锅炉安全等特种设备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排查专项行动,治理特种设备安全隐患1100余个。推进燃气具及配件等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查处案件24起。成立产品质量市级标委会,以眼镜验配等抽检不合格率较高的产品为切入点,开展区域质量分析和入企帮扶,推动产品质量规范地方标准制订。阳高县入选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广灵县实现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100%全覆盖,云州区建立集体聚餐长效监管机制,云冈区配合市局组织报废气瓶集中销毁活动,平城区、新荣区城镇燃气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案件查办有力有效。
坚持人民至上、监管为民,全力建设放心舒心市场消费环境,监管执行力全面提升。
一是着力整治群众关心关切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四季守护”行动和民生领域“铁拳”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缺斤短两、无证无照、互联网销售危险化学品、“神医”“神药”违法广告、假冒伪劣、家装家具定制、燃气安全等重点问题,坚决有力落实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加油机作弊综合治理、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以及假国有企业综合整治行动、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等上级部署的专项任务,有力整治了各类市场乱象,维护了市场秩序,响应了民生关切。全系统共查办各类违法案件1890起,罚没款500.55万元,查办侵犯商业秘密案件1起、违法使用商品条码案件2起,填补了我省近年来相关案件的空白。
二是强化重大节日期间酒店客房价格监管。坚持横向协同多部门、纵向联动各层级,牵头推进住宿业客房价格综合治理。积极争取省级部门支持,中秋国庆期间在全省率先实施重大节日临时价格监管措施,探索性推行“五个100%”措施,有效防止了行业内恶性竞争和大幅涨价等价格异常波动,相关舆情较“五一”期间减少八成以上,临时价格监管措施实施成效显著,获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充分肯定。
三是全面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积极推动构建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共创格局,累计设立基层消费维权服务站264个,引导465家线下经营主体、13个经营商圈(覆盖市场主体1600余家)作出“七日无理由退货”承诺,进一步畅通了维权渠道,缩短维权周期,降低维权成本。一年来,全系统共受理投诉举报咨询2.36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89.99万元,实现线下退货11676件,退货金额813.39万元。天镇县开展农村市场县镇联合巡查行动。平城区高效率落实中秋国庆期间宾馆酒店“一对一”包联要求,高质量处置相关投诉舆情,为维护重大节日期间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夯基固本、提升效能,全力建设高标准市场监管体系,治理推动力全面提升。
一是精准高效推进“三个监管”。信用监管方面,整合市场监管领域31个部门、41个业态、59项抽查事项,形成“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全市共开展部门联查400次。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在部门联查和系统内双随机抽查中,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应用率均达到80%以上。法治监管方面,组织开展全市系统行政处罚案件集中评查。加强与市人大、市司法局及市委依法治市办、科研院所的工作协作,组建大同市法治市场监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推进市场监管法治监督标准化试点建设,推动了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工作持续规范、有效提升。智慧监管方面,气瓶质量追溯平台稳步推进,市局智慧监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进入攻坚完善阶段。
二是全面强化队伍和基层建设。组建公平竞争审查、特种设备、产品质量、标准化等多领域专家库,举办“大同市场监管大课堂”4期,开展各类能力提升专题培训27次,累计培训3193人次。推进基层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1个市场监管所获评全国首批五星市场监管所,2个所获评四星市场监管所。市局获评2023年全省“安全生产月”活动先进单位,全省打击侵权假冒和知识产权执法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第一届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执法稽查专业技能大比武和全省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技能竞争两个团体二等奖。
三是守牢把紧国家安全。立足市场监管职能,定期研判意识形态、平安建设、“三品一特”安全、网络安全、机要保密、信访维稳形势,修订药品、食品、特种设备、疫苗、产品质量5个应急预案,加强市场监管领域舆情应对,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和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集体研究、集体决策,有力维护了市场监管领域国家安全稳定。
四是全力营造浓厚共治氛围。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惠民”快检服务“三进”活动、“制止餐饮浪费青年在行动”“忘忧草志愿者”服务等主题活动,指导市消协做好“金牌后厨 食在大同”创建,圆满完成全国、全省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技能大比武决赛、2023年华北大区计量工作会等多个重要活动承办任务。市场监管总局专门就成功举办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技能大比武决赛向大同市委市政府来信表示感谢。灵丘县建成县级智慧监管平台,对药店、超市、学校食堂、酒店餐馆等实现24小时智能监管。天镇县开展“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环境建设”三大主题活动。平城区基层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2023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省市场监管局、省药品监管局有力指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凝结着全市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一年来,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担当作为、奋力拼搏,付出了艰辛努力,展现了良好风貌。
本报记者庞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