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在某山西特产店内选购特产。本报记者曹翀摄
最近在互联网上,一种“互换特产”的社交新模式爆火。何为“互换特产”?即陌生网友通过口头约定,提前商量好总价,为彼此准备一份家乡的特产,通过网络邮寄的方式让彼此品味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可以发现,通过“互换特产”有人收获了惊喜,也有人受到了惊吓。
期待拆特产盲盒的惊喜
太原市民任然在网上刷到“互换特产”的视频,瞬间燃起她吃货又爱拆盲盒的心理,于是在评论区找到一位“有缘人”,对方是一位来自内蒙古的网友。“因为我喜欢一切奶制品,所以经常在网上盲选一些内蒙古特产下单。”任然告诉记者:虽然她吃了很多内蒙古特产,但不知道是否正宗,所以想看看本地人心中的特产都有哪些。
任然为这次“互换特产”,特意跑了好几个地方才购齐。山西老陈醋、柳林碗托、平遥牛肉、沁州黄小米、吕梁野山坡沙棘汁、古城酸牛奶、浑源凉粉等,同时,她也收到了内蒙古网友的特产,奶皮子、鲜奶豆腐、风干牛肉、黄油粿条、鲜奶疙瘩、蒙古酥酪等。
“‘互换特产’有种拆盲盒的乐趣,让我足不出户品尝到各地美食,而且是经过当地人认证的,比我在各大景点或机场等地买到的还要正宗。”任然说,通过这次“互换特产”不仅让她了解到内蒙古的美食,还反向对自己家乡的美食有了新的认识,她表示愿意继续在网上找特产搭子,互换特产。
有同样经历的陈超钰表示,用美食向网友讲述心中家乡的味道及文化,让他兴奋。他告诉记者,现在“互换特产”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美食,还有一些景点的文创或是当地的特色纪念品。比如皮影套盒、晋祠书法胶带、鸟尊胸针、明信片等展现我省文化的小物件放在包裹里,让对方享受山西美食的同时也能了解山西文化。
素未谋面却用心为对方准备特产礼物,打开满满一箱特产时香气扑鼻,品尝一番开拓味蕾,不仅如此还满足了新奇的心理,带来了愉悦的情绪价值。
感受被拉黑欺骗的惊吓
在“互换特产”这一行为中,并不是每一位网友都能收获惊喜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马越中在山西经营一家特产店,想着自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在网上经常与网友“互换特产”。“在互换过程中,不仅品尝到了各地的许多美食,还认识了不少兴趣相投的朋友,但没想到却遇到骗子。”
其中有收到劣质的笤帚;还有收到快递单号,却发现签收地在其他城市;或是特产价格明显不对等;甚至有收到寄出的单号后,被对方拉黑联系不上“空手套白狼”的。“虽然我遇到几次惊吓,但这还是少数。”马越中说:“不少网友都成为了我的朋友,甚至是顾客,他们经常会在我的山西特产网店下单。”
马越中说:“在和网友聊天中了解到,也有不少人是有组织的,借机销售自己廉价的三无产品,或是专门套取他人信息的。”有同样遭遇的何为说:“其实这本就有风险,在互换之前我就想到了各种情况,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没有抵触情绪。”
“互换特产”要会规避风险
事实上,无论“互换特产”是否成功,其本质就是网络社交的一场“试验”。在这个“万物皆可线上购”的时代,网友们为何如此热衷“互换特产”?这种在原始社会盛行的“以物易物”的方式,让彼此用本地人视角打开了全国各地城市美食及文化密码。太原心理咨询师武丽表示,“互换特产”这样的方式满足了自我表达欲望和社交互动的需求,以及大家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渴望。
张志刚律师则表示,网友们在“互换特产”时应谨慎、理性,互换前核实对方账号信息,选择一些有信誉且经过认证的平台进行互换;收货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模糊收货地址或提供代收点位置,提供化名作为收件人等。此外,若在“互换特产”中被骗,可先与对方协商;若协商无果可向所在地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或12315、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若投诉无果,可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责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王星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