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誉远龟龄集古方,480年来商号更迭,但至今仍按古方工艺炮制龟龄集
在中医药行业有个“化石”级的企业,这就是山西省医药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广誉远始创于明嘉靖20年(1541年),是我国现存有文字记载历史最为悠久的中药企业,以其五个世纪无断代的传承,被誉为“中华中医药的活化石”。
翻开广誉远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480年的广誉远是一部传承史,一部创新史,一部中医药的发展史。她不仅承载着祖国医药的博大精深,更见证了中医药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
历史上的广誉远以“广帮”享誉中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药材及成药趸买趸卖批发商。其一脉传承的龟龄集,由明嘉靖皇帝赐名,乾隆将其列为“不可一日不服”,御批“甚好,足嘉也”,享有“炼丹活化石”的美誉。“定坤丹”由清乾隆时期全国名医集体汇集而成,乾隆皇帝赐名,慈禧太后亲批“平安富贵”。与同仁堂、胡庆余堂、陈李济并誉为“清代四大药店”。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度以“山西中药厂”享誉全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华国锋题词“龟龄定坤人”,叶剑英为“山西中药厂”题写厂名,粟裕题写“精益求精制良药,兢兢业业为人民”以资激励,李德生题词“为民造福”。李德全、赵朴初、吴阶平等多次莅临公司指导工作,留下佳话。
新的时期,面对中医药行业药材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广誉远勇敢挑起“老字号”的使命和责任,以“精选道地药材和传承古法炮制”为基石,通过上游建设珍稀动植物种养(殖)基地;中游建设中医药传承基地、生产基地、科研基地;下游建设广誉远国医馆、国药堂等,实施“全产业链打造高品质中药”的战略,广誉远产品成为“精品中药”的代表,不仅在推动中医药产业振兴和中医药文化复兴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活跃于外交场所,作为国礼赠送多位外国元首及政要,在中医药国际间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经五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广誉远基业常青的“奥妙”在于不仅以无断代的传承,完整地保留着中医药最本真的理论、技艺及产品,更通过对“济生拨萃,志在活人”“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非义而为一介不取,合情之道九百何辞”等广誉远特有的堂规古训的恪守,传承着中医药“尊德贵生”、“养生济世”的思想和情怀。对此,广誉远总经理王佩义给予了高度概括:“不同于家族传承,不同于企业传承,广誉远是群体传承与个人传承结合的产物,她带有家族传承的保密,又带有企业传承的视野,所以始终坚守着生存与发展的三个‘坚守’”。
坚守道地选材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道地药材是中医在长期实践中对某一区域特产药材的发现与总结。基于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及长期的栽培采集及炮制等人文历史特征,该地特有的药材无论从品种、产量、质量上都具有其他地区出产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使用道地等级药材是广誉远的传统也是特色,如人参、鹿茸使用东北所产、三七使用文山三七、生地使用“怀地黄”、当归使用“岷当归”,枸杞使用宁夏枸杞等。为保证产品的高品质、高疗效,公司在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上,建立了更为严格的企业内控标准,以保证其上乘的品质。如牛黄有效成分胆红素含量定在高于药典规定25%以上的28%;鹿茸使用三岔二等以上;红参使用高丽参或32支边条参,因其生长期六年以上,有效成份高等。
孙思邈说:“用药必依土地”。广誉远的这种坚守和创新,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先生的高度赞扬,他在86岁亲自造访广誉远时,手书“弘扬传统、融汇创新”,表达他对老字号发展的信心和殷殷厚望。
坚守古法炮制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可入药,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和要求。炮制得法,能使药品减毒增效,去短扬长。炮制失度,则使药品败性毁用,不可复用。由龟龄集所伴随的中医药治病延年的实践开始,广誉远形成并保留着中医药最原真的炮制技艺。
广誉远炮制方法都非常独到古老。比如,鹿茸的炮制,不用黄酒蒸制,而是选用日晒夜露的陈醋,将20斤老陈醋晾晒3年晒出1斤醋膏后作为辅料蒸制。熟地前后要经过九蒸九晒等。这些技艺除了技术之外,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时间的沉淀和小心翼翼地守候。
为保护、传承这些最具原真优势的炮制技艺,公司一方面强调每味药材的炮制均由经验丰富的老药工把关,由有着几十年从业经验并有师承经历的人操作。另一方面,根据古法炮制技艺,积极进行炮制品的标准化建设,从工艺参数、有效成分、毒性成分或指标成分等方面对炮制技艺进行规范,主导起草了多项省级中药饮片标准,使古法炮制不仅成为老字号的特色,更成为长远发展的优势和保障。
清代张仲岩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2014年,82岁的国医大师刘敏如在广誉远参观时,看到濒临失传的煅姜炭技艺在广誉远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非常激动,连声称赞广誉远炮制技艺“不假”,主动提出与技艺传承人孟庆珊合影,并为公司题词“弘扬中药文化,传承老厂特色”。
坚守代代传承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没有传承,中医药就没有了根,也会失去了魂。广誉远所沉积的以“天人合一”为理论的经营理念、制作技艺、独特的产品及“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不仅系统、完整地承载着中国古代科学成果,也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和中华文明的基因,这些中医药的精髓今天依然“活”在药工师傅们的手上,并依靠一代又一代的广誉远人心传口授,薪火传承。
广誉远制作“姜炭”的孟庆珊师傅,在这个岗位已坚守45个年头,他的父亲在同样的岗位干了40多年,他的徒弟郭青蕴在同样的岗位已经干了20多年,并已成为好几个徒弟的师傅。郭青蕴说,“师傅几十年如一日,在一个岗位上干一件事,兢兢业业,干有所成,这就是师傅最好的言传身教。”作为广誉远匠心传承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看来,广誉远传承至今的工匠精神,除了精到的炮制技艺外,更为重要的是药工的品性。他说:“做药先做人,做得好人才能做得好药。”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制造到精造,中间链接着的是工匠精神。国医大师张伯礼两次造访广誉远,对广誉远的“存古”价值及背后的原因表示出莫大的兴趣,指出广誉远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资源、历史和文化宝藏,表示将继续深入广誉远,探访广誉远传承的“秘密”。
正如王佩义总经理所说:个人与群体的结合才是大众的事业,才是中医药文化的“济世养生”。近百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割裂,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出的中医药饱经沧桑,几经质疑。历经了无数次时局的混乱和王朝的兴替后,480年的广誉远依然能够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正是她始终坚守着以中医药为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没有医者的仁义、诚信的品质和工匠的精神,就没有广誉远今天的声名远播。我们相信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经历了五个世纪风雨洗礼的广誉远一定能够响应时代的召唤,薪火相继,在推动祖国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