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和几个文友冒着严寒驱车80多公里,来到了以盛产汾酒闻名的汾阳市。虽然天气寒冷,但街上仍然人头攒动。城内的文峰塔高耸入云,巍娥壮观,是华夏砖塔中第一高塔,也是亚洲最高的生肖塔,成为汾阳文化的象征。在离塔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冀家大院了。
冀家大院由九个院落组成,大多为二进院、三进院。这些建筑属于清末民初风格,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晋商大院不同的是,没有过多砖雕、石雕和木雕。整体建筑沿高廊深,典雅古朴,颇具有耕读传家的韵味。建筑群大多破旧,只有旧院、新院、楼院保存较好。旧院坐落在建筑群的中央,是一个北方传统的二进院,门厅高大,正北有三间房屋,上下院两边各有三间厢房,中间有过道相连。大院的曾经主人就是我们此行探寻的人物——冀贡泉,在山西法学教育史上留下了浓浓一笔的人物。
冀贡泉(公元1882-1967年),字育堂,号醴亭。清光绪二十六年中秀才,四年后参加学台征文考试,被录取山西大学堂。次年参加省里官费留日考试,名列榜首,到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法律,达8年之久。民国建立后,归国在教育部任主事,与鲁迅共事一年。同年年底返并任山西法政专门学校教务主任、校长,后任山西大学法科学长。1928年,出任山西省司法厅长、高等法院院长。又过两年,他自请裁撤司法厅,将人员编入法院,只身引退到山西大学法学院教书。1932年至1938年出任教育厅长。七七事变前,冀贡泉以父病为由辞职归故里。抗战爆发后,为躲避战乱,他到了武汉,拒绝高官聘请,在汉口租界开业做律师。后受周恩来派遣随子赴美,创办《华侨日报》,任主编8年,成为我党在美宣传抗日的重要阵地,产生了巨大影响。1947年,回国应胡适邀请,出任北京大学法律系主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政法大学第三部主任、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省文教委员会主任以及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曾参加起草第一部《婚姻法》和释放日本战俘工作。“文革”初,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
从1913年至1937年,冀先生在山西从事法学教育和司法工作长达25年。他于1912年辞去教育部主事之职,应邀回家乡担任山西省法政专门学校教务主任,协助校长管理校务。学校开始招收有国文根底的学生入校,增设讲习科学班一个班级,争取办学经费万余元。次年,冀先生开始全面执掌校政,为扩大教学规模,又增设一班,面向偏远县区学生,将讲习科学班改为别科班,提升教学层次。在校学生达到1230人,班级11个,老师34名。新建一座二层楼,将学校扩建为“大教室计十一处,小教室二处,学生自修室、寝室上下楼房各十斋,图书馆、体育部、体操场各一处”。1914年8月,山西商业专门学校并入法政专门学校,冀先生调任山西大学法科学长。四年后,又兼任校长,整顿校规,健全人事,增添设备,添加图书,使学校获得快速发展。山西省法政专门学校后于1934年并入山西大学法学院,存在27年,为本省乃至全国培养了数千名法律专门人才。
冀先生从1914年出任山西大学法科学长,到1932年离职,执掌法学院18年。任职内,无论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还是扩充师资力量、完善课程设置,他都倾注了极大心血。在师资力量方面,他为学校延揽了一批海外留学人员从事教学,如张端、陈受中、梅汝璈等人,都是日本、美国著名大学毕业生,后来成为法律界栋梁。张端曾担任山西省法政专门学校校长、省议会副议长;陈受中担任过山西省咨议局副局长、省议会临时副议长、督军府高级参议;梅汝璈担任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加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冀先生还重视学生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他组织学生成立审判实习社、社会科学研究会、学艺刊社等学术团体,定期出版刊物;也十分重视学生道德的培养,常对学生作精神讲话,传授为人处事之道。为促进学生国文学习,他规定每月考试一次,并榜示优劣,当时的《山西日报》还给予了报道,反响强烈。在繁忙教学管理的同时,冀先生还要亲自给学生们上课,讲授国际法、罗马法、民法总则、中外条约等课程。同时著有《伦理学》《法学通论》《法律哲理》《中外条约述要》等,翻译有《罗斯福总统言论集》等作品。他常说“师道立,则善人多”,身体力行教学的真谛,用二十多年时间为我省法学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山西大学法学教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冀先生对山西教育也贡献良多,在担任教育厅长期间,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使山西教育在中原大战后得以迅速恢复。
治家严谨,教子有方,是冀家的优良传统。冀先生培养出两位优秀的儿子。长子冀朝鼎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民间外交工作的杰出领导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还是难得的“三通”干部:英文通、美国通、国民党通。解放后被委任为毛选英译委员会成员,参加审稿定稿工作。历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副董事长等职。五子冀朝铸为周恩来总理做了17年的翻译,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亲历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后任驻英大使、联合国副秘书长等职,是我国著名外交家。
冀家大院短短几十年走出了两代风云人物,当地人称“汾阳三冀”。他们在司法、教育、经济、外交领域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山西在北宋以前处于兴盛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三晋,蕴育出大批著名人物,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南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逐渐衰落了。到了晚清民初,晋商的崛起给山西带来又一次辉煌,分布于各地的晋商大院便是明证。冀家大院也是晋商发展的产物,蕴育出汾阳三杰,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汾阳是以出产汾酒闻名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汾阳三冀”,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讲好中国故事的今天,我们理应投入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更多资金做好这篇文章,无愧于历史责任。
任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