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提高处置安全生产事故能力。在事故发生后,能迅速有效、有序的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按照《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生产经营单位需要编制企业综合应急预案等。本期邀请山西明业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安全监察部副主任高翰佶进行详细解答。
综合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各种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那么,综合应急预案包括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
高翰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类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危险品事故等。紧急情况往往会造成职工、客户和公众伤亡,或中断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物质或环境损失、威胁企业的财力,损坏企业公共形象等。为降低紧急事故造成的损失,企业必须制定应急预案,确保紧急状态发生时,将企业损失减少到最小,维护企业对外形象,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制定应急预案也是2021年版《安全生产法》对企业主体责任的必要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通过相关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同时,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也是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的有益促进。应急预案有助于企业负责人识别风险隐患、了解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明确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提高企业全员居安思危、积极防范和化解安全生产风险的责任意识。
综合应急预案有利于对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响应和处置,避免突发事件扩大或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事实上是形成了精简、统一、高效和协调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制机制。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又是以什么样的结构体现?
高翰佶: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主要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其中专项应急预案包含总则、应急体系、包括危险源在内的基本情况、预防预警机制、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处置责任人和流程、后期处置等方面。
2021年4月1日,由应急管理部主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制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正式执行。该导则为国家推荐标准,规范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范围,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等进行了详细说明,非常适合当前我国生产经营单位实际情况,与当下新旧风险和矛盾交织相匹配。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20)符合应急预案政策法规、背景形势、功能定位等方面的新要求,补充细化了应急预案评审的程序内容,为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提供了依据和指南,从技术标准层面解决目前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风险评估不落实、操作性不强、体系不完善、相互不衔接等问题,将有力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写质量。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20)的贯彻实施,为生产经营单位在应急预案编制、评估以及应急演练等工作提供规范性技术指导,在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管理和推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应急预案突出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提升应急预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对生产经营单位来说,必不可少。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高翰佶:编制应急预案不是个别部门和人员能够完成的,预案从编制、维护到实施都应该有企业各级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并且预案的编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应该组建编制队伍,促进工作的开展和学习交流。编制队伍的组建取决于企业的作业、风险和资源的具体情况。预案编制小组组长最好由企业高层领导担任,这样可以增强预案的权威性,促进工作的实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由少数的一两个人执笔,绝大部分工作可能由少数人完成,但是在编制过程中或编制完成之后,要征求各应急响应部门的意见,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一线管理人员、工人,人力资源部门,工程与维护部门,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部门,公共信息人员,邻近社区,市场销售部门,法律顾问,财务部门等。小组组成经高层领导同意后形成书面文件,并且明确分工。
在编制过程中,首先要在预案体系上注重完整性。突发事件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损失大、影响深等特点,在构建应急预案体系过程中必须覆盖影响各领域、各行业的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广泛性。
其次纵向到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各级政府都要组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建立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国家、省、市州和县市区、乡镇,以及村、社区都要制定应急预案。
第三横向到边。各级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应结合各自特点,针对可能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突发事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客观形势的要求,制定各类应急预案。特别是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生产行业等,更应认真制定预案,力求基本覆盖高发类型突发事件。
第四外延到点。要关注重大隐患和风险源,也是应急能力最应该关注的地方。只有将预案覆盖到这些节点,才能将应急管理延伸到每一个风险源、每一个员工,实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
按照以上原则,使应急预案形成立体的预案网络体系,覆盖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的方方面面,延伸了应急管理的触角,拓宽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广度。在具体编制过程中,又有什么具体要求?
高翰佶:在预案内涵上注重科学性。应急预案是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行动指南,其内涵必须具有相当的科学性,表述清晰准确,逻辑系统严密,措施权威科学。
系统。预案应当完整包括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环节,明确各个进程中所做的工作,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做什么,逻辑结构要严密,层层递进,让人一看就懂。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相互之间也应有序衔接,构成一个完整体系。起草预案时,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密切联系沟通,注意预案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权威。应急预案应当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法规范,具有权威性;要明确应急管理体系、组织机构以及职责任务等一系列行政性管理规定,以保证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
科学。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涉及不同门类的专业知识,同一类型突发事件由于时空等具体条件的不同,处置的措施也有不同。必须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分析和论证,制定出科学的处置方案,使预案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严密统一、协调有序、高效快捷地应对突发事件。
在预案对象上注重针对性。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尽相同的。编制预案应注重针对性,有的放矢,针对具体情况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功能来组织编制预案,如果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所制定的预案必然是华而不实,一纸空文。
切合实际。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预案必须既能用,又管用。因此,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反映自身特点,切忌生搬硬套。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编制预案时,在具体内容、操作程序、行动方案上一般不作统一规定,要针对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突发事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和抓住处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明确重点,研究制定。
吸收借鉴。一方面,研究国家应急预案精神和要点,吸收其精华,尽量在框架体系、主要内容上与国家预案对接,做到上下相衔接;学习各地各部门应急预案,吸收其成功经验,借鉴别人的有效做法,有条件的还可以吸取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研究过去突发事件处置案例,分析比较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从中归纳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做法,把经过实践检验的好做法,包括经验习惯提炼上升为科学、规范的处置预案,使之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区别对待。不同类别预案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在编制原则上也应有所侧重,避免“千篇一律”。一般来说,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应体现在“原则指导”上;专项应急预案应体现在“专业应对”上;部门应急预案应体现在“部门职能”上;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应体现在“具体行动”上;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应体现在“预防措施”上。
在预案应用上注重操作性。应急预案不是用来应付检查的,更不是管理者用来推卸责任的,而是在关键时候用来救人性命解决问题的。预案必须能用、管用,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使之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
明确。预案内容一般都涉及预防应对、善后处理、责任奖惩等具体问题,文本必须准确无误、表述清楚,对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充分的阐述,不能模棱两可,产生歧义。每个预案的分类分级标准尽可能量化,职能职责定位要尽可能具体,避免在预案应用中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情况。突发事件的发展扩散往往瞬息万变,如果因为预案规定不清楚而造成应急救援行动无法协调一致,延误了最佳处置时机,后果可能相当严重。
实用。切实可用是应急预案的根本所在。编制预案就是要实事求是、实际管用,要始终把握关键环节,如只写以现有能力和资源为基础能做到的,不写未来建设目标和规划内容等做不到的;从实际出发设置组织指挥体系,与应急处置工作相适应,不强求千篇一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急响应级别,不强求上下一致等。
精练。编制预案在篇幅上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内容上不面面俱到,文字上不贪多求全,力求主题鲜明、内容翔实、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凡是与预案主题无关的内容不写,一切官话、套话、空话、废话统统去掉,做到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郭语彤
小知识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20)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体系构成和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罝方案的主要内容以及附件信息,同时还涵盖了附件规则、格式等要求。综合实际操作经验,专项应急预案应包含如下内容:
1.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或者现场指挥机构、环境应急专家组等;
3.本单位的概况、周边环境状况、环境敏感点等;
4.本单位的环境危险源情况分析,主要包括环境危险源的基本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及严重程度;
5.预防与预警机制,包括应急准备措施、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措施、预警分级指标、预警发布或者解除程序、预警相应措施等;
6.应急物资储备情况,针对单位危险源数量和性质应储备的应急物资品名和基本储量等;
7.应急处置,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级响应、指挥与协调、信息发布、应急终止等程序和措施;
8.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等;
9.应急保障,包括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通信保障、科技支撑等;
10.监督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演练、宣教培训、责任与奖惩等;
11.附则,包括名词术语、预案解释、修订情况和实施日期等;
12.附件,包括相关单位和人员通讯录、标准化格式文本、工作流程图、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