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社交平台上流传着这样一条短视频:8月6日,山东5.5级地震后,在避险过程中,老师与学校保安发生争执——
一位老师带着学生在济南参加比赛,半夜突然被晃醒,老师带领学生紧急避险。在视频中,女老师应该是接受过地震逃生训练,楼房摇晃,老师带领学生逃生至学校操场,考虑到楼宇和操场的距离比较近,老师要求带学生到附近没有楼宇的马路上避险,却被一名保安挡住。以下为老师和保安之间的对话:
老师:开门,我们是被晃醒的,我们要上马路上去。我是老师。保安:你先别激动啊,先别激动,先别激动。
老师:我知道。保安:你别激动,你别激动。我先打个电话。
老师:现在开(门)。保安:别动,先别动,我先打个电话。我先打个电话给领导确认一下,(加重语气)你先别激动。
老师:来不及了,来不及,你先让我们出去好吗?开门!保安:别嚎了!
老师:开门!保安:我跟你确认,你别跟我嚎!
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众所周知,地震时刻,耽误每一秒都可能丢掉性命。老师和保安各执一词,孰对孰非?
本刊邀请山西省应急专家、山西明业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安全监察部副主任高翰佶进行分析。
现代社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不可预测的灾害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此次地震避险时发生争执,根本原因是什么?
高翰佶:我们都知道应急避险在应对突发灾害时的重要性,个人认为在正常认知的情况下,大家对自然灾害的避险处置大概率会有统一的认知,比如内涝时大家知道要到地势高且不容易发生滑坡的区域;楼宇着火时大家会通过逃生通道逃生,而非通过电梯逃生。
此次争执是人员对风险辨识过程中的认知差异所导致——楼体距离是否满足避险要求,是否需要到马路上避险。
不同的人对安全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产生站位角度分歧的原因有很多,站位角度的不同,是老师和保安发生争执的关键点。在安全实践中,保障分歧最小化的办法或者依据有哪些?
高翰佶: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平时是否组织演练,并对避险区域进行论证,可能是需要更深层次考虑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日常提出要将风险辨识、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和演练有机结合的原因,即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应急预案体系和演练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和管理手段,对于提高社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提前制定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和应急指导,旨在准确、迅速、高效地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预案可以提高组织性和协调性,通过预案明确各个部门和机构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和任务,将各方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应对能力。提高应对效率:应急预案中包含了详细的应对流程和操作规范,预先解决了应对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能够迅速启动应对机制,提高应对效率。
此次争执的焦点原因找到了,按照应急预案的原则,相应的应该有应对方法。应急预案要素中的风险辨识、现场处置方案、应急演练、现场指挥等几方面工作中,可以说风险辨识还没做到位吗?
高翰佶:是的,应急预案首先要明确风险的来源和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组织和社会层面,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风险辨识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辨识是指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过程,从可能存在的风险中识别出具体的风险因素,以及其对目标的潜在威胁程度。简而言之,就是将潜在的风险转化为可识别的实际风险。风险辨识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确定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和条件。对已确定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对目标产生的潜在威胁程度。将潜在的风险因素转化为具体的风险事件,以便进行后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其目的是事先了解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从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对风险的无知而导致的损失和危害,帮助我们识别出哪些风险对目标的影响最大,从而更好地分配资源,将有限的资源用于防范和应对最重要的风险,为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通过事先识别风险,可以减少决策中的盲区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有效性。帮助组织提前认识到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组织的抗风险能力,降低风险对组织的影响。
其辨识方法主要包括专家判断法,通过请专家进行评估和判断,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经验法,通过过往的经验和案例,总结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以及其对目标的潜在影响。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出可能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问卷调查法,通过向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和看法,从而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
现场处置方案是指针对突发事件的特定情况和要求,制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指导,旨在迅速、准确地组织和指挥现场处置工作,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现场处置方案可以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明确了各个部门和人员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和任务,使各方能够迅速行动,减少损失。同时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现场处置方案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如人力、物资、装备等,确保资源的最大利用,提高应对能力。
通过演练,可以发现现场处置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演练能够提高参与者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加强各部门和人员的协作配合能力,提高整体应对能力。再者,演练能够检验现场处置流程的合理性和操作规范的可行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提高处置效率。但视频中的争执似乎超出了应急演练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保安请示领导是否正确?
高翰佶:在应急演练中,作为现场应急指挥灵魂和关键的便是现场应急指挥员,也就是视频中的保安,他熟悉掌握场地、环境等。现场应急指挥是指在突发事件现场,由专业人员或指挥部组织,负责指挥、协调、调度和决策应对工作的过程。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指挥和协调各部门、机构和人员的行动,组织资源调配,制定应对方案,监督和评估应对工作等。
面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现场应急指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场应急指挥是指在突发事件现场,有组织地指挥和协调各方力量,迅速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现场应急指挥具备快速决策的特点,现场应急指挥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制定应对方案,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决策。快速决策能够避免事态扩大和损失加重,提高应对效率。具备组织和协调的特点,现场应急指挥能够组织和协调各部门、机构和人员的行动,有效调配资源,确保各方力量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应对能力。只有通过组织和协调,才能提高应对能力和效率。具备现场指挥与处置配合的特点,现场应急指挥能够指挥和协调现场处置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现场指挥与处置的配合,能够迅速控制事态,减少损失。具备信息共享与联动的特点,现场应急指挥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及时获取各个部门和机构的情报和数据,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在视频中,保安事实上充当了现场指挥的角色,因此在当时的情境下,特别是地震这样的突发灾害发生时,他可以不经请示领导而进行现场决策,以赢得最佳避险时机。
通过准确的风险辨识,我们可以对现有风险及其影响做到提前预判。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建立应急预案体系,以此完善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响应流程、信息汇集和报送方式,厘清各单位之间的职责体系。结合现场处置方案明确处理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摸清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所需的物资装备,最终通过演练来对现场预案和处置方案进行检验性论证。
在灾难发生时,信息互通共享是化解分歧的有效途径之一,双方的坚持都有自己充足的理由。在厘清双方责任以后,日常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
高翰佶:风险辨识、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应急演练、现场指挥之间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工作内容的不同,我们所遇到的风险也在发生变化,演练是对现场处置方案的检验和验证。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和需求,这也是在预案体系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开展风险辨识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原因。演练则能够测试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应对能力和效率。现场处置方案主要是从理论上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指导,而演练则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真实模拟突发事件进行实战性的训练。现场处置方案提供了演练的基础,而演练则能够检验和验证现场处置方案的可行性,使其更加贴近实际。现场处置方案和演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后,通过演练检验和验证其有效性,发现问题并进行修订和完善。经过多次演练,不断提高处置能力和效率,进一步完善现场处置方案,形成良性循环。
8月6日发生在山东的地震灾情,虽然震源深度较浅,但震感明显,引发群体恐慌不可避免。但在应急避险区域方面发生分歧,以及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次生问题却不容忽视,及时而准确的信息传递也是应急过程中不能忽略的环节。在这次地震事件中,老师及时意识到了危险,并做出了避难的决策。然而,由于信息传递不畅,保安没有及时了解到情况,要向校方领导请示的过程中产生了误解和争执。因此,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可以有效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也为我们如何高效开展应急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平时,学校和单位应该定期组织应急演练,让师生和员工熟悉应急逃生的流程和方法,要有经过验证的合理避险区域,不能仅通过简单地楼内逃生楼下集合单一性演练,来完成应急演练任务,要全过程、全覆盖地统筹开展演练。只有在熟悉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够迅速反应,并正确采取应急措施。如果在这次地震事件中,学生们和保安都接受过从预警、逃生到安全区域集结的全流程应急演练,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应急工作需要刚性执行,现场应对不能照本宣科,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应急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生命安全。为了应对突发灾害,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避难地点,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进行定期的应急演练,并培养应急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面对突发灾害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最后强调一下,应急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来完成,当涉及广大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时,正确统筹指挥和高效成功自救,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灾害对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影响。因此,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技能培养是全面提高应急能力的必要途径。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突发灾害的威胁、并且知道如何应对时,才能够在危急时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应急意识教育,让大众深刻认识到应急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增强应急能力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增强社会整体应对突发灾害的应急能力。
郭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