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发频发,暴露出审批不严、气体检测和通风换气不到位、现场监护缺失、盲目施救等问题,亟须深入吸取教训,综合施策科学防范。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执法人员、企业管理者、一线员工等,共同剖析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为何“前仆后继”、监管为何“层层失守”、如何“步步为营”科学防范?
危害有多大?
风险点多面广,盲目施救频酿大祸
何为有限空间作业?有限空间有哪些类型,存在哪些安全风险?2020年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指导手册》作出详细解释,并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防控、隐患排查、作业防护、事故应急救援等基本要求进行细化明确。
“有限空间事故发生呈现季节性特点,夏季是有限空间事故高发期,这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有毒有害气体容易挥发聚集等有关,极易导致中毒和窒息事故发生。”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湖生说。
有限空间事故多发与相关行业快速发展是否有关?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与经济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邱仰林认为,各地着力发展经济,有限空间作业起数大幅增加,发生事故概率随之提高,事故涉及行业领域也呈现增多趋势;部分企业负责人唯利是图,安全投入不足,特别是未对相关人员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和应急救援培训,未配备必要的通风设备、呼吸器具、救援装备等。
“经济景气时,企业往往生产节奏快、新招员工多,易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冒险蛮干等现象;经济不景气时,安全生产投入又容易被压缩,这在一些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湖生指出,有限空间数量庞大且分散,存在于食品加工、环卫、化工、工贸、建筑等行业领域,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据《关于〈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征求意见稿)〉的说明》发布的数据,2013年至2022年,工贸行业共发生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95起、死亡357人。从事故伤亡扩大原因来看,与盲目施救相关的事故达83起、死亡310人,分别占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的87.4%和86.8%。施救者为何屡屡铤而走险?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祝卓宏认为,盲目施救悲剧可以从发生情景、人员、人员关系角度分析。看到亲友遇险,有人去救援,会激发其他施救者的情感应激反应,使其失去冷静分析能力,模仿前面的施救者。这时候,大脑神经是应激性短路快反应,而非理性的长路慢反应。
“盲目施救行为的应激反应是其利他、冲动、无知、群体效应四种属性造成的。”广东南方应急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指出,紧急情况下,作业或旁观人员自主采取的、迅速的营救行为符合利他行为特点。“虽然利他行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但不能提倡在无法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盲目施救。”王文杰说。
多种因素影响下,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增大。“一旦发生相关事故,盲目施救者易在应激反应的四种属性影响下,前仆后继救援,导致伤亡扩大。”王文杰指出,对不安全行为的后果预期会增加个体抵制发生冲动行为的可能性;盲目施救行为既与紧急情况下人的情绪化表现相关,也是缺乏安全知识和救援技能的表现。
根源在何处?
责任落实不力,规章制度抛诸脑后
企业是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审批、检测、通风、防护”一个都不能少,必须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十不准”措施,科学防范化解有限空间作业风险。然而,“不查不知道,一查睡不着觉”的情况仍大量存在。
今年情况虽有好转,但问题依然触目惊心:江苏省江阴市华昌不锈钢管有限公司未对污水处理沉淀池等有限空间进行辨识、提出防范措施,去年1月至今未组织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演练,主要负责人未组织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桦皮厂镇污水处理厂污水集纳池没有设置安全防护栏、缺少警示标识;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德峰饲料厂有限公司、北海双赢洋弓制造有限公司均未设置明显的有限空间警示牌和告知牌;华贝纳(杭州)毛纺染整有限公司未建立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制度、未对有限空间进行辨识并建立台账、污水池无防护盖板……
上述企业均受到了严肃处理。“我们依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处罚江阴市华昌不锈钢管有限公司7.1万元,处罚企业主要负责人3.6万元。”江阴市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基础科科长荣启源介绍。
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等因素最为普遍。比如,吉林市规范了企业安全生产检查流程,针对有限空间作业强调要“检查作业前审批情况和作业现场合规性”。“作业前审批执行得相对较好,安全警示标识缺失却成为共性问题。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此毫不在乎,认为‘都已经派人看着了,还挂个牌子干啥’。”昌邑区应急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朱凯说。
“有的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只是‘表单化’,管理者不审核安全技术方案,对作业人员不交底不培训,不到现场实地检查,发生事故后又慌乱组织施救或盲目施救,企业管理者失责问题严重。”山西省高平市应急管理局冶金工贸和非煤矿山监管股股长陈雨说。
黑龙江省大庆市应急管理局工贸科科员李希龙在检查中发现,有限空间强制通风系统、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系统、有限空间警示标识设置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企业。
安全生产法已经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七项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以及未履行法定职责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何一些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实际管理中依然我行我素?
“有的企业认为安全投入增加了成本、拉低了收益,不愿投入或少量投入,致使一些原本可通过加大安全投入而消除的隐患长期存在。究其原因,在于有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投入效益观存在严重偏差。”北京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宋守信指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原院长罗云表示,在安全经济学上,预防性投入的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产出比;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是1∶5的关系,“发生事故代价有多大,一算便知”。
“一些企业主要负责人没有真正将安全摆在首位,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履行不力。”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安全总监、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安全与机械分会副秘书长张世园指出,这表现在部分企业未组织开展有限空间安全风险辨识、缺乏针对性安全培训、未配备防护装备等。比如2021年4月21日,黑龙江凯伦达科技有限公司三车间制气釜停工检修过程中发生中毒窒息事故,造成4人死亡、9人受伤。事故调查报告显示,该公司未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及演练,作业现场未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物资和个人防护用品。
张世园指出,一些产权单位管理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废弃的地下室、窨井、管道等,没有单位进行管理或管理不专业,没有进行风险辨识,没有将涉及有限空间的部位进行封闭管理或锁闭,没有警告提示,没有防止人员随意进入的报警装置,易导致无知人员未经审批进入或非法闯入,造成严重后果。
临时用工居多、用工不规范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很多企业在用工上‘拉郎配’,根本谈不上专业对口,也未开展过系统培训,人员素质满足不了‘我要安全、我能安全、我保安全’的要求。”江苏省常州市安委办原副主任张向阳说,一些作业人员存在错误认知、麻痹思想等,甚至习惯性违章冒险作业。
记者从多地了解到,相关监管部门检查“走马观花”、存在“形式主义”,执法“不敢坚持原则”“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履职不力也是造成此类事故多发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来破解?
坚持步步为营,合力攻坚尤为关键
针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发频发、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相关监管部门履职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有关人员积极建言献策,呼吁层层设防、步步为营,合力围剿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隐患。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防范主体是企业,严格遵照相关规程要求进行作业至关重要。
对此,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安全经理曹小军认为,“抓关键”比“大而全”更重要。进行有限空间作业,要坚决守住安全底线,时刻保证将可燃物质、有毒物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保证出入口通畅,作业结束必须落实“工完料净场地清”的要求。
上好安全第一课,入脑入心是关键。黑龙江省肇源县安委办负责人赵永新指出,企业必须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施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纳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针对作业人员、监护人员、救援人员等开展全方位专业培训。
“每次培训都必须强调盲目施救的危害,力求使作业及监护人员入脑入心,必须纠正‘憋口气就可以了’‘闭着眼都能干完这活’等侥幸心理。”河北石家庄四药集团安全部副经理刘杰说。
王文杰建议,培训时可加入心理学内容,让受训人员充分认识盲目施救的利他、冲动、无知、群体效应等四种属性,进而杜绝因无知、冲动等因素导致的盲目救援。
作为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的主管部门,住建部门责无旁贷。“必须从源头治理入手强化监管,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及时更新有限空间作业企业监管台账,加强风险分析研判,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陕西省宁陕县住建局副局长胡东表示。
江西省高安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建指出,要将有限空间作业组织开展情况纳入重点检查范围,强化外包单位安全管理,严禁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不具备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的承包方,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监管,严打非法转包、分包、挂靠和包而不管等行为。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吴梦鸽表示,要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应急保障措施和演练要求,按规定配备必备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装备,制定有限空间作业装备参考清单,指导企业根据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实际情况,规范配置安全帽、防爆照明设备等装备,进一步督促企业加强装备保障。
科技助力须提上日程。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应急管理局综合科工作人员葛亮建议,要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建立交互式信息监管平台,利用AI视频监控、蓝牙锁、在线监测等科技手段完善“非现场”监管场景,逐步代替传统监管方式,实时、精准、高效防控。“还可探索‘三维码+有限空间’监管模式,推行‘一企一码’‘一空间一码’‘一作业人员一码’,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采用数据图片实时上传方式,实现从作业审批、施工管理、现场监护、应急物资到人员撤离的全环节监管。”葛亮说。
科学施救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尤为重要。山东省莱州市消防救援大队三山岛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姜超指出,开展有限空间救援前要明确人员编组分工,备好各类救援装备,预备组应按照救援组力量1∶1配置;突发情况不明、应急措施不到位时,严禁盲目深入内部施救;安全员应记录并监控救援人员进入时间,实时观察周边环境,发现危险及时预警,科学施救。
目前,江苏省常州市完善有限空间“上锁设柜”等信息化监管举措,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在“瓯海安监云”等数字化平台发布《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指导手册》及警示教育片,山东省滕州市对有限空间作业的申请、审查、监护、确认等实行信息化管理……各地已纷纷行动起来,虽然任重道远,但只要齐心协力、盯住不放,定会扼住“吃人”的有限空间事故咽喉,有效化解风险、消除隐患。(本文在转载中有删节)
《中国应急管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