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具有投资回报率较高、可持续发展性较强、对环境资源破坏性较小、可以大力推动上下游产业发展等特征的优势产业。“十四五”期间,国内旅游业将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生活需要也将发生变化。但纵观近年来国内外涉旅安全生产事故,从云南丽江古城和贵州苗寨火灾,到巴西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从境内外旅游大巴交通事故,到个别旅游景点和演出场所发生地人员拥挤踩踏事件,以及文博机构文物失窃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担忧,也会影响到旅游业发展及大众旅游消费的热情。因此,只有营造一个规范有序、安全文明的国内旅游市场,人民群众才能够舒心旅游、放心消费。
一、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和旅游景区安全的定义
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指在旅游景区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造成包括旅游景区员工和游客人身伤害、财产损失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使旅游景区生产经营活动在安全有序条件下进行,以保证旅游市场各方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确保旅游景区设备设施和自然环境免遭破坏,保证旅游景区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
旅游景区安全员,指从事旅游景区现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与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职责包括:监督、检查旅游景区现场安全、防护装备配备及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旅游景区危险源,发现事故隐患,并监督整改;参与制定旅游景区安全生产措施、安全操作规程及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参与旅游景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和演练;对旅游景区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调查与处理,完成事故统计、分析报告;组织开展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对旅游景区员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实施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纠正旅游景区内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记录并保存旅游景区安全生产数据;保存旅游景区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档案,并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分析调查。
二、国内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
笔者通过多种形式,对国内多个省市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进行调研,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人就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深入细致探讨后,发现当前国内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A级旅游景区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投入高于一般旅游景区
走访调研的A级旅游景区基本配备了专职安全员且安全员数量相对充足;安全生产台账符合规定要求且记录详实;安全生产防护装备良好有效;安全生产相关培训颇具针对性;同属地公安、应急救援和质量监察等部门联系密切、互动频繁。之所以如此,和A级旅游景区评定与考核标准、A级旅游景区运营工作受到各方重视程度、A级旅游景区自身影响力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经费是决定旅游景区安全生产水平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内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经费主要来源有旅游景区属地政府拨款和旅游景区自筹两个途径。前者与属地政府财政收入情况、属地主要领导对旅游景区重视程度和旅游景区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息息相关;后者主要取决于旅游景区自身运营情况和旅游景区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
三、部分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各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但其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部分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通过回溯一些旅游景区安全生产事故案例,结合查阅部分旅游景区安全生产隐患检查台账可以看出,一些旅游景区管理者对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日常安全生产检查过程中存在走马观花、检查不到位和整改不及时的情况。同旅游景区安全员交流中发现:有的安全员对安全生产领域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有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旅游景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能力有限
我国旅游景区有的是历史人文景观,有的是自然风光,有的是大型特种娱乐设备;有的依山而建,有的临海而设,有的地处沙漠腹地,导致不同旅游景区之间安全生产工作重点不尽相同,造成了国家层面难以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标准对旅游景区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对多家5A级旅游景区和普通旅游景区安全员工作和学习经历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对象学历普遍较低,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高,有的旅游景区灭火器过期未年检或是罐体压力不足;有的旅游景区应急照明设施失效、疏散指示标识缺失;有的旅游景区未按要求在危险地段或区域设置警示牌或拦截装置。上述种种隐患,反映出部分旅游景区安全员责任心有待加强。
调研中发现:旅游景区安全员数量分布不均,多则百余人、少则三四人。有的旅游景区消防中控值班室无人值守,有的旅游景区无法落实国家现行规定的每2小时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巡查制度。究其原因,一些单位安全员数量和单位工作任务不成比例,导致这些安全员需要身兼数职却无法兼顾。安全生产事故是低概率事件,一般单位很难长期承担一支处于待命状态的应急救援队伍,通常采取组建兼职救援队伍的方法弥补这一短板,但兼职救援队伍因缺乏专业训练,事故发生时往往不能妥当处置。例如:有的单位消防手动报警器被触发后,应急救援人员未能按规定时间到达现场;有的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存在“牌子挂了、制度上了”但“没人、没钱、没抓手”这一情况。
四、对策和建议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
1.安全生产工作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底线和生命线
要弄清什么是底线,底线在哪里,超越底线的最大危害是什么,如何有效规避不可预期的风险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的积累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旅游景区日常开放运营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其中既包括人和物,也包括天气状况和地理环境等等。作为旅游景区安全员,不下大力气去防范可以预见的安全生产隐患,就会引起负能量聚集,并在一定外力影响下发生不可预计的恶果。
安全生产工作也是旅游景区发展的生命线。旅游景区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可以为旅游景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必要的保障,同时为旅游景区发展的规划者提供充足的底气。
2.树立科学安全生产工作观念
旅游景区开展各项工作的目的应是为促进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若以安全之名行倒梁之实,阻碍旅游景区事业发展,耽误地方经济增长,则这一行为就应该被否定。
旅游领域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旅游景区安全的工作担子势必与日俱增,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旅游景区安全员应当积极学习安全生产领域的相关知识,加强对新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对新事物中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隐患制定科学、缜密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为旅游景区的发展保驾护航的目的。
(二)卸掉旅游景区安全员的思想包袱
旅游景区各级管理人员可通过科学地制定旅游景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科学地评价旅游景区安全员工作、有效地调动安全员工作积极性等措施,帮助旅游景区安全员卸掉工作上的思想包袱。同时,旅游景区安全员也应通过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升自身本领来减轻自身工作压力。
1.科学地制定旅游景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各级管理人员要结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旅游景区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给旅游景区其他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提出要求的同时为旅游景区安全员开展日常工作提供有力抓手。
2.科学地评价旅游景区安全员工作
对安全生产事故追责时,旅游景区各级管理者首先要明确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安全员在事故发生前是否采取了符合规定的防范措施以及是否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时采取了妥当的救援措施,厘清安全员工作责任,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切勿让安全员成为“背锅侠”,打击安全员工作积极性。
3.有效地调动安全员工作积极性
旅游景区各级管理者可以在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工作中引入绩效考核和目标考核机制,对安全员在维护旅游景区安全稳定发展工作中所作出的贡献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消极怠工的安全员给予处罚。
(三)提升旅游景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能力
1.科学制定符合旅游景区自身的安全生产工作方案
各旅游景区可积极邀请公安、应急救援和质量监察等与安全生产工作相关行业专家,主动聘请有资质的安全检查单位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梳理,排查本单位安全生产隐患并针对隐患制定防护措施,组织力量编写适用于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检查手册,手册内容应包括日常安全检查的制度、内容、方法和依据。
2.充实安全员数量,提升安全员待遇水平
在不增加现有人员编制数量的前提下,可将旅游景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网格中设多名安全工作监督员。安全工作监督员参照本单位安全生产检查手册,定时对所辖区域进行检查,将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隐患及隐患整改情况向旅游景区安全员进行汇报,并督促安全生产隐患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对隐患进行整改,对暂时不能得到整改的隐患设立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旅游景区安全员每日核查各网格安全监督员工作开展情况,并对不能立即消除的安全生产隐患设立合理可靠的防范措施。
与此同时,各旅游景区还要着力提升安全员待遇水平,为打造一支稳定的安全员队伍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强化旅游景区应急救援工作基础
笔者结合对我国应急救援工作的了解,认为要想短期内迅速提升旅游景区应急救援工作能力难度较大,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尽可能地强化当下国内旅游景区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
1.提升员工处突能力
旅游景区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安全员往往不是现场第一处置力量,因此,有必要提升旅游景区员工整体处突能力。旅游景区全体员工均应熟练掌握自身所辖区域的应急预案;掌握灭火器、约束叉和强光手电等应急处突基本装备的放置点、数量和使用方法;掌握疏散的路径方向,为游客的疏散工作提供帮助。
2.应急救援演练中轻“演”重“练”
部分单位举行应急演练汇报前要突击进行若干次排练,其目的、原因不言而喻,但如此这般往往事倍功半。笔者建议旅游景区应急救援工作的提升应该借鉴指导我国军事训练的“三从原则”,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原则。将该原则迁移到旅游景区应急救援工作可理解为:严格落实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有关应急救援工作相关要求,加强日常应急救援训练难度和强度,根据单位自身安全生产工作特点、难点和重点,制定应急演练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增加应急演练的频率和次数。
3.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密切联系
各旅游景区应与属地公安、应急救援和其他社会救援专业组织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就本单位突发安全生产事故制定救援预案,并对预案进行深入论证和实际操练,明确任务分工,促使应急救援效率提升。
(五)增强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为更好地服务旅游消费者,更好地维护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稳定态势,各旅游景区应同属地气象、地质和交通等部门密切联系,对可能影响到旅游消费的有害因素提早预判,遇到突发情况及时向旅游景区游客预警,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终止行程。与此同时,还可借助多种平台,让旅游消费者提高旅游过程中的自身安全意识,使游客清楚旅游过程中的禁忌事项,帮游客掌握旅游过程中必知的自救常识。
吕梁市方山县职业中学 闫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