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平定县“砂始于秦”“瓷肇于晋”,紫砂产生于宋,特别是平定砂器,在清代已闻名遐迩,与宜兴紫砂陶、广东砂煲齐名,史称“三鼎甲”。近年来,平定县委县政府全面聚焦转型发展,将人才强县战略和砂陶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在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创新中,砂器、陶瓷、紫砂制作技艺不断发扬光大,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张维亮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执着深耕,做陶瓷新功能的创新者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引领是关键。今年3月,平定砂陶专业镇被认定为阳泉市首批6个市级专业镇之一,这为平定砂陶专业镇蓬勃发展、平定县叫响“中国砂器之城”增添了活力和动能。
身为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的张维亮出身陶瓷世家,其父张聪是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在泥火交融的淬炼下,张维亮得到了父亲釉料方面的真传,多年来致力于陶瓷原料和釉料的研究,代表作品有结晶釉瓶、曜变天目瓶等。2019年,他潜心研制5年的养生瓷大获成功。
10月23日重阳节当天上午,张维亮到平定县冶西镇敬老院为老人们捐赠了25个养生瓷杯,价值10000元。“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特意做了一批养生瓷杯,送给敬老院的老年朋友们。”张维亮表示。
张维亮的养生瓷兼顾了瓷器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他烧制的窑变独一无二,巧夺天工。早在2018年,他就申请了《养生瓷制作技艺》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张维亮以养生瓷为主打产品,设计开发出办公杯、美人肩、罗汉杯、石瓢杯等多个器型的茶具。同时,他正以山西博物馆馆藏的豆青釉葫芦瓶为设计蓝本,融合“天圆地方”等传统元素,开发设计新的酒具产品,在全力以赴打造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做好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助力平定县陶瓷产业做大做强。
至臻至美,做陶瓷新美学的探寻者
近年来,平定县立足资源优势和文旅产业发展要求,坚持传承与创新、龙头企业与家户作坊、引进与培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同频共振,积极打造“中国砂器之城”,开发了砂淘一条街,这对张维亮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张维亮作为陶瓷大师受邀入驻砂淘街,全面融入平定县发展战略。
在位于砂陶街的伟亮养生瓷工作室,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瓷器作品。张维亮小心翼翼地拿起展柜上的作品,一一介绍起来:这是刻花瓷,这是青瓷,这是“天眼”……“我刚参加完咱们省第六届文博会,此次我推出了民用和工艺品两大类别200多件养生瓷产品。同时,还带上了今年成功烧制的青瓷艺术品和实用器,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展位。尤其是这个镂空梅瓶,进来的人都用手机拍照留念。”张维亮眉眼带笑地说。
成为阳泉市首位掌握青瓷烧制工艺的陶瓷大师,是张维亮今年实现的又一次飞跃。他通过技术创新,克服了北方原料、气候等限制,成功烧制青瓷,填补了阳泉市陶瓷工艺的一项空白。他烧制的首个青瓷作品,塑之以赏瓶为形,雕之以莲花为意,命名为“一瓶‘清廉’”。在瓷器品质方面,张维亮对原料配比、坯体制作、烧制方法等进行了创新,使青瓷手感更为细腻,光泽更为温润。在艺术表现方面,他坚持古朴造型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
今年7月,张维亮受邀参加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展工作委员会、大连中艺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中艺杯”创新设计作品大赛和“经典工美”作品大赛(大连),同时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其青瓷作品《万底纹福》获得铜奖。
平定县充分发挥原料、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全产业链发展为导向,以建设砂器文化示范园区、宋家庄陶瓷产业工业园区、砂器生产孵化园区“三大园区”,打造“中国砂器之城”电子商务物流平台、紫砂仓储中心、功能性紫砂研发中心“三大平台”为抓手,以砂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坚持空间上集聚、业态上集群,全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砂器产业新体系。这让和张维亮一样的陶瓷艺人充满发展希望。
“砂陶产业是平定县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潜力产业、转型产业,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像张维亮一样的陶瓷艺人和陶瓷企业在冠山镇有很多,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镇积极构建形成包括研发、创意、生产、物流、营销等完整环节的产业链,增强平定砂器产业市场竞争力,推动砂陶发展取得更大突破。”平定县冠山镇党委书记李君武表示。
赵波 石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