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居“高”思危 防患未“燃”
冬季天干物燥,消防警钟敲响。楼高一尺,危高一丈。近年来,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但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疏散逃生困难,扑救难度大,极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消防部门提醒,要做好高层建筑火灾预防工作,按照消防技术规范设置消防设施,除定期检查电器线路外,千万不要存放大量易燃易爆物品。
为什么高层建筑起火“杀伤力”如此之大?一是易燃可燃外保温材料成为高层建筑火灾的重要“帮凶”;二是“烟囱效应”致使高层建筑火灾迅速蔓延;三是“风助火势”造成高层建筑火灾难以控制。虽然高层建筑在建造时有严格的消防安全要求和防火设计,防火分区、常闭式防火门、正压送风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控制室等都能有效防控火灾,但高层建筑体量庞大、功能复杂、人员密集、危险源多,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依旧存在较大难度。如何让自己“全身而退”,是每个人应该了解并掌握的技能。
消防部门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迅速按下火灾报警按钮,尽可能警示其他人员,在火源确定且火势可控状态时切忌惊慌失措,应利用周围的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设施器材协助扑救初起火灾,如火势处于明显失控状态,可按照“三个要诀”逃生自救。要诀一:无烟迅速逃生。开门前先触摸门锁,若温度不高,楼梯间内无烟气,迅速沿楼梯向下逃生,通过楼梯间时要顺手关闭防火门。要诀二:浓烟退守待援。若门锁温度很高或开门有浓烟,应退守待援。用衣物、床单等堵住门缝,泼水降温防烟。同时,拨打“119”报告被困楼层和房间等重要位置信息,在靠近窗口的位置通过打手电筒、挥舞衣物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要诀三:找到消防避难层。平常要留意消防避难层位置,发生火灾在逃生受阻的情况下,就近疏散到避难层,等待消防员到场进行救援。
特别注意的是,逃生时不要贪恋财物,因为普通房间一旦起火,3分钟内火焰就会蔓延燃烧至整个房间,烟气还带有致命毒性,身处火场,必须分秒必争逃生。不要乘坐电梯,起火时,普通电梯通常会处于断电状态,无法正常使用,且热烟气有时会以每秒3米-5米的速度在井内向上猛窜,此时乘坐电梯会瞬间被浓烟吞噬。更不要盲目跳楼逃生,以免造成更大伤亡。
地摊夜市:防火工作始终不容松懈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地摊夜市为保障民生、促进就业、刺激居民消费和经济恢复带来了新活力,也为城市带来更多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但复杂的环境、熙攘的人群等也同样带来了不小的消防安全隐患。消防部门提醒,地摊、夜市人流量大,用火、用油、用气频繁,防火工作始终不容松懈。
地摊消防安全有哪些注意事项?消防部门建议,经营者不要在安全出口摆摊,因为安全出口任何时候对于火灾逃生都极为重要,要避免占用安全出口导致无法疏散的情况发生。严格按照要求敷设电气线路,对经营范围电气线路要及时自查,不要为图方便而私拉乱接电线,使用符合要求的开关、插座,发现线路老化应及时更换。垃圾切勿当场焚烧,极易引发火灾意外,应将垃圾打包带走或者丢弃于相应的垃圾桶或垃圾处理站。注意将用火摊位和易燃物摊位分开,用火时要小心,炉灶旁边不要摆放纸巾、塑料瓶、塑料袋等易燃可燃物。液化气罐、油等易燃易爆物品要妥善保管,不可随意摆放,同时要定期进行检查。要随时确保自己的摊位拥有足够并且合格的灭火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切勿大意。不可随意乱扔烟头,特别是在烧烤摊、大排档等较为凌乱的就餐环境下,小小的烟头极易引发火灾。营业结束后,要对营业点周围进行彻底清扫,清除包装、纸袋等易燃品,关闭火源、电源、气源。
消费者进入营业场所,不可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不可随意乱扔烟头。购物、吃饭前,要熟悉经营场所周边环境,明确安全出口及灭火器等消防器材的位置,以便遇到火灾等事故第一时间逃生自救。不要自行调试酒精炉和燃气罐,遇到问题应当第一时间联系摊位经营者处理。停放车辆严禁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发生火灾不要惊慌,按照工作人员的引导有序疏散撤离,避免发生踩踏事故。
大型商业综合体:强化日常管理 消除火灾隐患
近年来,集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逐渐成为大家周末放松、休闲娱乐的首选。但这些综合体在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具有体量大、建筑面积广、储货量多、人员密度集中、电气设备繁多、管道线路复杂等特点,一旦失火,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将不可估量。消防部门提醒,大型商业综合体应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强化日常消防管理,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如何预防商场火灾?进入大型商业综合体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严禁在场所内吸烟、使用明火。搭设展台时不得占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拉接电气线路应由专业电工实施,严禁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商场、市场人员密集,需加强防火巡查检查,保证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培训员工掌握初期火灾扑救和组织疏散逃生知识,确保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处置和疏散人群。营业结束时要安排员工进行岗位防火检查,夜间要安排专人值班巡查。及时聘请具有资质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检测和维护保养,确保完好有效。
消防部门提醒,进入陌生场所应先了解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楼梯间的防火门位置,查看消防栓、救助袋等各项灭火、避难器具的位置。发生火灾后,被困人员要想逃离火场,必须保持镇静,可自制器材逃生,毛巾、口罩可当成防烟工具捂住口鼻,也可利用绳索、布匹、床单、地毯、窗帘等开辟逃生通道。疏散时,尽量靠近承重墙或承重构件部位行走,以防坠物砸伤,同时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序疏散。
需要注意的是,逃生时若发现一大群人过来,尽量避开并等待人群离开。一旦进入人群,不要在人群中停留,不要逆人群而行,要稳定重心,防止跌倒。一旦摔倒,侧躺在地上,膝盖向前弯曲,手指交叉,保持肘部向前,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避免受伤。
交通工具:严格遵守消防安全规定
交通工具是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因空间封闭,人群密度大,一旦发生火灾,蔓延非常快,疏散逃生困难,扑救难度大,因此消防安全不容忽视。针对部分交通工具,消防部门提醒,要提高消防意识,筑牢安全防线,出行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的位置上,不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严格遵守交通工具消防安全规定。
乘坐飞机时。乘客应自觉遵守关于禁止吸烟和禁止携带违禁物品的规定,不携带危险品上飞机,不在飞机上吸烟。飞机一旦发生起火事故,要及时扑灭火苗,阻挡蔓延,以便赢得更多的逃生时间;进行逃生时,要听从乘务人员指挥,千万不能蜂拥而下,把紧急出口堵死。发生危险飞机准备迫降时,不要坐靠在位置上,应双手交叉支撑在前排座位上,然后把头部放在手上,脸朝下,头要尽量低些,并在飞机着陆之前一直保持这个姿势。
乘坐火车、高铁时。不要携带易燃易爆品上车,包括指甲油、气体打火机、油漆、安全火柴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并不危险的东西,在列车车厢拥挤的条件下,它们可能会变成“杀手”。如运行中列车发生火灾,乘务人员在引导被困人员通过各车厢互连通道逃离火场的同时,还应迅速扳下紧急制动闸,使列车停下来,并组织人力迅速将车门和车窗全部打开,帮助未逃离车厢的被困人员向外疏散。
乘坐客运车辆时。遇到紧急情况,乘客可用安全锤击碎侧窗玻璃逃生。旋转车顶天窗上的红色扳手,就能将天窗打开,从而迅速逃生。同时,大部分空调客车都在车厢后部设置了逃生门和逃生气窗,坐在车厢后部的乘客可就近迅速打开这两个通道逃生。短时间内屏住呼吸或用湿衣物捂住口鼻,尽快找到通风口或者砸开玻璃探头呼吸,可以增加逃生概率。
自驾出行时。应提前养护车辆,检查车辆是否有滴漏,前舱内供油系统的管路是否有老化异常现象,电路是否有短路、漏电以及蓄电池桩头是否有松动等情况。打火机、空气清新剂等易燃易爆品,切忌遗留在汽车仪表盘上。随车配备灭火器,三分钟灭不了火赶紧弃车逃生。
文物建筑:营造安全环境 守护文物安全
文物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文明的符号、历史的见证。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技能,营造安全环境,保护人类文化瑰宝是必须扛牢的责任。眼下正值寒冬时节,天干物燥,生产生活用火、用电量剧增,这些都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造成了隐患,消防部门提醒,保护文物古建筑从你我做起,从防火做起。
文物建筑为什么容易“惹火”?由于古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易燃可燃物多,且建筑密度大,缺少防火分隔,一旦起火极易迅速蔓延。因早期建筑消防设计年代较远,多数文物古建筑在建设之初并未考虑到消防水源是否便捷,以及消防设备设施等建设情况,加上用火用电不规范,导致频频发生火灾,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如何避免文物建筑火灾?消防部门建议,文物建筑产权单位或者管理、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并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属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文物建筑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履行制定落实消防工作计划和消防安全制度,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和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等职责。
对文物建筑应根据防火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消防车通道(消防道路),配置必要的消防给水系统、消防设施、设备和器材,确定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保持防火间距。文物建筑比邻区域和保护范围内不得擅自扩建或搭建建(构)筑物、占用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通道(消防道路)。
文物建筑内严格控制使用明火。用于宗教活动场所或者民居建筑等确需使用明火时,应加强火源管理,采取有效防火措施,并由专人看管,必须做到人离火灭。用于居民生产生活的民居类文物建筑和其他作为住宿、餐饮等功能的文物建筑,因生产生活需要使用燃气,堆放柴草等可燃物,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其他文物古建筑内,不得铺设燃气管线等,并应明显设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吸烟”“禁止烟火”等标志。(本版文字由赵一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