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提高领导素养才能更好担当》,通过解读“娇气”“怨气”“霸气”,敦促领导干部去此“三气”,提升个人素养,才能做真正有担当、有格局的领导干部。
读完这篇文章后,沉思良久。正如文中所说,实际工作中有些干部瞻前顾后,怕担风险、怕丢帽子,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干事,不作为,甚至有些干部对应该干的工作或推诿扯皮,或浮皮潦草,忘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此谓“娇气”;有些干部遇到问题时经常发牢骚,抱怨群众关系不好做、同事不支持、工作不好干,工作还未完成就先有一肚子牢骚话,久而久之,养成遇到问题总是从他人身上找问题的坏毛病,在单位中形成一股带“负能量”的低气压,此谓“怨气”;有些领导干部决策过程中发扬民主不充分,执行过程中集思广益不够,气势凌人,作风偏执乱作为,此谓“霸气”。反观身边人、身边事,结合近年来对干部作风建设与法律意识方面的培训,领导干部自身修养修为和法律意识逐步提高,缺乏民主作风的“霸气”领导现象明显减少。倒是存在“娇气”“怨气”的领导干部还不乏其人,说到底,此“二气”形成的根源皆源于自身底气不足。
常听老人言“做人要有底气”,干事更要有底气。在新的历史时期,破解问题需要出实招、发真力,要担当历史使命,不负群众重托,领导干部就需要补足底气,那么,“底气”从何而来,又如何能做到底气满满、有的放矢?
补足“底气”需要牢固树立群众观。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人民法院为人民,是我国法院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具体到纠纷解决领域,体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纠纷解决需求与社会解纷资源不平衡、纠纷解决机制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面对大量的矛盾纠纷,全省法院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人民群众在诉讼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存在解纷服务不够现代化、渠道单一、成本较高、效果不佳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此,我们要牢记司法为民的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党的群众路线与司法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大力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凝聚群众智慧力量,破除诉讼中的各种障碍,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解纷服务。
补足“底气”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问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遇到问题时不回避、不退缩,敢于直面问题,不仅是一个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表现,同时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战略水平的航向标。一个好的战略,必然是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审视问题存在的根源及对周边环境、形势的影响,通过问题表征分析深层原因,进而找到问题的关键诱因,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达到直接从根源上“治本”的成效。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看问题要从确保实现战略目标角度出发,梳理问题,查找不足,明确工作定位。结合法院工作,就是要把问题导向贯穿于为民司法的全过程,聚焦问题不跑偏、紧抓问题不放松,不断推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补足“底气”需要坚持求是观。“求是观”的本质就是要接地气,只有接地气,才能把握实情、揭示问题。少数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只是把“接地气”当成了一个时髦词汇,并不深究其真正内涵,导致形式主义。如何才能真正“接地气”,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领导干部是个特殊岗位,是党组织的中流砥柱,是全体党员的模范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切实站在听党指挥的政治高度,切实增强作表率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论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要率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精一行。要全面了解情况,就要下基层,深入了解群众诉求和意愿,把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基层工作相结合,勿浮皮潦草,实实在在“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为往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方向和目标。如此,通过“下基层”的方式,达到“接地气”的要求,进而做到“求是观”的坚守。实事求是也是司法工作的重要品质,在刑事、民事、执行等司法审判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实现案件的公平正义,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长久检验。(作者:太原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赵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