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谢了,要是没有你们的热心帮助,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没有身份的苦恼。”近日,王某来到阳泉市郊区司法局,一手拿着身份证,一手拿着锦旗激动地说着。
多年来没有身份证的王某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在信息化时代,人们习惯了刷卡、刷脸,享受生活的便利。然而,对于王某来说,这些便利只能是一种奢望和期盼。从身份不清到安家落户,从身无分文到自食其力,倾注了多少司法行政人的心血和汗水……这也是阳泉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热心帮扶 纾困解难
王某因年少叛逆,被判刑入狱。入狱前他一直与继父居住在阳泉市郊区某村,入狱后与患有精神病的母亲也早已断了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某对于亲情的渴望与日俱增,但关于亲人的记忆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模糊。
早在监狱服刑期间,王某就曾努力通过监狱的寻亲活动联系自己的亲人,了解自己童年时的一些情况和身份信息,但因母亲的精神疾病等特殊情况,直到母亲去世此事仍旧是他心中的遗憾。今年1月,随着王某刑满释放日期的到来,一名刑满释放人员重获社会的包容与接纳,公民身份渐渐成了他心中最棘手的问题。
了解到王某在监狱的思想、生活情况后,阳泉市司法局及时与监狱就王某衔接安置事项进行了沟通协调,严格按照安置帮教工作各项规定,制定了其释放后的衔接安置方案,暂定城区司法局负责对王某进行衔接安置,郊区司法局参照“双列管”相关规定负责其暂住期间的临时安置和教育帮扶工作。为了防止王某因生活无着落而再次走上歧途,司法局工作人员多次进行了走访,安抚他的情绪,帮助解决困难,鼓励他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王某的户口身份问题不落实,他就无法融入社会找工作,没有生活来源,重新犯罪的风险极大。”这一问题引起了阳泉市司法局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为此,他们配合区司法局开展走访帮扶慰问工作,想尽一切办法,主动帮助王某找寻身份信息,重新建立“个人档案”,切实解决好王某心中的揪心事和烦心事,让他切身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多方联动 成功落户
根据王某的回忆,他的母亲是吕梁市人,长期患有精神病,生父早逝,经人介绍,母亲带着年幼的自己从吕梁改嫁到阳泉市郊区,后随继父在郊区居住,小学也曾经在该区域就读。按照王某早年的生活轨迹,市司法局积极与监狱、法院对接查阅原审判案卷;安排郊区司法局与当地居委会、公安、学校对接,查阅其学籍、居住登记资料;安排城区司法局主动走访当年的侦查机关、援助律师,工作人员历时一个多月的走访与实地考证,在居住地及公安户籍系统上均未查找到关于王某户籍身份信息,身份信息查找一度陷入困境。
在此情形下,阳泉市司法局并不放弃,一边耐心劝导王某稳定其思想情绪,另一边细心抽丝剥茧以其母亲的身份户籍信息入手,主动与郊区公安分局多次进行工作沟通。一方面,及时发送公函,陈述事情来龙去脉,主动寻求支持,复印了其母亲的身份户籍底簿;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宜外出的情况下,主动与吕梁市司法局和公安部门取得联系,请求帮助为王某在其母亲原户籍地查阅档案资料,进行信息身份的识别和核查。两个月后,经多方共同努力,特别是通过与当地村委会的对接,最终形成完整证据链,王某的真实身份得到了核实,他本人也按规定及时向户籍机关提交了入户申请。
“遇到难题,我们都会想办法帮助你,你心态要平稳,开始新生活,以后的路还很长。”司法局工作人员在短信中对王某说道。
法治之光 照亮生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王某拿到了自己的户口簿和身份证,他十分激动地说,“17年了,我终于有了户口;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以后我一定会重新做人。”
公民身份恢复了,但无家可归、无业可就还是困扰着王某,让他一直抬不起头。为了让王某重拾自信,市、区司法局一方面鼓励他以积极的心态克服困难,开创新生活,一方面又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在政策范围内主动帮助他在某企业找到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让王某深为感动,他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沉石和顾虑,并表示今后一定会遵纪守法,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关怀。
据了解,“认真落实安置帮教政策,倾注人文关怀,助力安置帮教对象重新融入社会开始新生活”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今后,阳泉市司法局将不断完善安置帮教工作措施,用爱心点燃他们的新生之路,让法治之光照进他们的内心,照亮更多“隐秘的角落”。
本报记者张楠 通讯员侯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