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基层闲人现象,既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基层作风建设走向深入,基层干部队伍的责任心、执行力得到群众认可。但在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工作事务杂、体量大,忙闲不均、人员闲置的现象依然存在。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少数干部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了基层闲人,目标不清,对考核任务漠不关心,卸掉拼劲的同时也放下了责任。这给基层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
上推下卸的“二传手”,升迁无望的“老前辈”,得过且过的“隐形人”,有苦难言的“背锅侠”,徒劳无功的“大头兵”,这五种基层闲人画像可谓入木三分。现实中,有的基层干部习惯性把工作推给年轻人,经常做甩手掌柜;有的觉得晋升无望,只想“平平安安占位子,浑浑噩噩混日子”,只求无功无过;有的年轻干部缺乏社会历练,不求实现多大的人生价值;有的直接领导推责任,一般干部受处分,导致积极性受挫;还有的因为任务分配不合理造成干部们忙闲不均……凡此种种,不仅影响基层治理的效率,更成为作风建设的“中梗阻”,干扰基层干事创业的主动性。
应该说,基层闲人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原因是多样的。主观来看,一些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面对工作推三阻四,面对任务能躲就躲,面对难题避之不及,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拧得不够紧。客观来看,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容易忙中出乱,由于容错纠错机制的不健全、分配工作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了一些基层干部“被动”成为闲人。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不干的比干的升得还快,干多错多,有好处就抢,没好处就推,最后大家都不想干了”。由此来看,破除基层闲人现象,既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闲人之闲,闲在责任心缺乏、作风漂浮,正因如此,压实责任是关键。各级领导班子要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对基层干部存在的不作为不担当、当闲人现象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制度具有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破除基层闲人现象,还要在制度建设上见真招、求实效。现实中,一些基层干部“铁饭碗”意识仍然较强,认为“进门难,出门更难”。这种错误意识助长了思想上的懈怠、行为上的懒惰,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破解。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无论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抑或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都需要提高基层治理水平、需要各级干部担当作为。破除基层闲人现象,让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这是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业绩的必有之举。
沈若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