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景区。作为武周山下的“火焰蓝”,大同市消防救援支队云冈路消防救援站的消防救援人员长期驻守在这里,用忠诚和担当时刻守护着这座“石窟宝库”的消防安全。
他们有了“千里眼”
每逢暑期是云冈石窟旅游旺季,云冈路消防救援站站长赵海俊坐镇石窟监控中心,通过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注视着景区每个角落,随时准备根据人流调度执勤力量,处置突发情况。“远程监控系统的投入使用,就像给消防救援人员加了‘千里眼’,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执勤效率。”赵海俊说。
为破解云冈景区面积大,火灾防控监管难度大的问题,云冈路消防救援站大力推进先进技防手段的应用。指导景区建设石窟检测预警体系,将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纳入石窟视频监控系统统一建设,实现景区重点部位消防设施全覆盖。同时,在景区指挥中心还设置了消防电子地图,所有区域的用电线路情况、建筑构造、消防布局在图上一目了然。
“我们还建立了覆盖全景区的火灾联动报警系统,500个火灾探测器分布景区各处,犹如派出的岗哨,一旦发生火灾,可实现迅速报警和及时处置。”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卢继文说。
寸步不离守护“第一线”
每年的清明节和中元节,对云冈路消防救援站的消防救援人员来说,就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原来,石窟北面是一片兵堡遗址,近年来村民渐渐迁出,却留下了许多祖坟。每年清明和中元时节,村民都会回来烧纸祭拜。而离村民祖坟不远处,就是云冈石窟5、6窟的木质窟檐,一遇火星,极易引发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每到这个时候,消防救援人员和石窟安保人员就会全副武装,携带灭火器,寸步不离地守护在这里。待村民祭祀后,他们会主动上前督促其消除余火再离开,遇有火星和余火时就马上用灭火器扑灭,也借此机会向村民宣传倡导文明祭祀和网上祭祀。
有的时候,消防救援人员穿着四十斤的灭火战斗服一站就是5、6个小时,一天的执勤下来,经常是汗流浃背,声音沙哑,但为了职责和使命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村民们也越来越配合消防救援人员的工作。“通过消防救援人员的劝说,我们认识到了烧纸对石窟的危害,今年我们也改成鲜花祭祀了。”一名带着家人前来上坟的群众说。
消防宣传“多点”发力
利用景区各处的LED屏滚动播出消防提示,穿梭在游客中发放消防宣传资料,设点向游客传授防火知识……
每到重要节点和旅游旺季,云冈路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宣传人员忙得不亦乐乎,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将古建消防知识向游客讲深讲透,就是对石窟最好的保护。”
为了弥补宣传力量的不足,他们还因地制宜组建了多支消防志愿服务队。电瓶车司机消防志愿服务队,借助搭载游客进出景区的机会向他们介绍景区消防注意事项;以景区导游为骨干力量组建导游消防宣传服务队,随时随地向游客宣讲消防知识。
云冈石窟一级讲解员王国华说:“为游客讲解的时候,我会把消防培训学到的消防知识融入其中。”据了解,景区的讲解员还通过讲解古建火灾案例,让游客学习古人的防火智慧。
此外,云冈路消防救援站还邀请山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第四届全国119消防奖先进个人获得者柴京海及弟子,在旅游旺季深入景区利用地方曲艺形式宣传消防安全,切实把安全理念传播到游客心中。
本刊记者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