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完善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对于优化营商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今年以来,运城市盐湖区法院围绕辖区金融发展,坚持以金融审判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金融审判工作需要的体制机制,开通涉金融案件“专属快车道”,全力打造快调、快立、快保、快送、快审、快执“一条龙”办理新模式,并于今年1月将东城法庭转型为金融法庭,主要办理各类金融纠纷。
纠纷解决“多元化”
优化审理流程
盐湖区作为运城市中心城区所在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网点较为集中。近年来,该区内金融案件数量大幅攀升,呈现批量化、类型化、小额化特点。鉴于此,盐湖区法院实行“请进来+走出去”工作模式,建立与区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政府金融办及多家金融机构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联席研讨,指导金融从业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于法律关系明确、案件事实清楚、当事人矛盾争议不大、易于调解的银行金融类纠纷案件,鼓励、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案件,被分流至金融纠纷调解室或者通过“总对总”平台委派给金融调解组织进行诉前调解,调解成功的,当场结案、当天办结;对于争议较大的,则将案件分流到精细化审理程序,实现矛盾纠纷实质化解。截至目前,该院已为辖区20余家金融机构提供各类诉讼辅助服务1000余次。今年以来,诉调对接中心调解成功涉金融纠纷600余件,案件标的额达2000余万元。
审判团队“专业化”
提升办案质效
金融一头连着百姓的钱袋子,一头连着经济命脉,金融纠纷集中反映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为高效化解金融纠纷,盐湖区法院成立了专门的金融审判业务庭——东城法庭,将区域内金融借款合同、信用卡纠纷等多发性金融案件集中审理,畅通保护金融机构权益渠道。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审判,统一裁判尺度和法律适用标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同时,大力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对金融诉讼案件实行“简案快审、难案精审”,对案情简单无争议或者涉及同一金融机构的案件,实行集中开庭、集中审判,缩短审判周期,打造金融案件审理“专属快车道”。
今年8月,运城市群众接待服务中心成立后,东城法庭第一时间派员进驻该中心,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强化风险提示,针对金融审判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等提出加强精细管理、堵塞制度漏洞等方面风险提示和建议对策,帮助相关金融机构改进提升,最大限度防控金融风险,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截至目前,东城法庭已提出司法建议20余项,得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积极评价与回应。
法律文书“要素化”
推进提档加速
今年3月份以来,根据不同类型金融案件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盐湖区法院科学设置合理要素,制成格式化表格,推行要素式审判。在缩减篇幅的同时,案件核心内容更加简明、重点突出、清晰易懂,真正达到为庭审“减肥”、文书“瘦身”的目的。同时,加大对人民法院电子送达平台的应用,引导诉讼参与人优先选择电子送达方式接收诉讼材料,规范填写电子地址,以集约化管理促电子送达适用率和规范化水平提升。截至目前,要素式审判结案2592件,占同期民商事案件已结的46.43%,平均办理天数同比缩短了13.2天,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报记者潘帅 通讯员程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