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要闻

书写为民服务“忻”答卷

忻州市两级法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公正高效化解矛盾、定分止争,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责,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忻州市两级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革为动力,创新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谋利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不伤和气的纠纷解决方案,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夯实诉源治理“桥头堡”

  8月23日,定襄县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揭牌。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栗向东和定襄县委书记赵亚静出席并共同揭牌。这是忻州市首家独立运行的诉调对接中心,标志着忻州市法院多元解纷工作迈出坚实的一步。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有10名不同行业调解员入驻,调解成功300余件案件,诉前调解成功率67.7%,在大力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大幅减少了法院立案数量。
  多元解纷促和谐,源头治理筑平安。定襄县法院诉源治理新模式背后,是忻州市两级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的工作缩影。近年来,忻州市两级法院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狠抓诉源治理,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忻府区人民法院成立全市首家旅游巡回法庭,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促进中心签订《中小企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战略合作协议》。保德县人民法院与9家单位联合出台《忻州市推进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实施方案》。岢岚县人民法院扎实有效开展巡回审判工作,积极发挥社会矛盾化解专项组牵头单位功能作用,与保险业、银行业、工商联等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涉保纠纷案件诉调对接机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民营经济领域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方案》,多管齐下打造“源头即化解”的强劲引擎。

奏好多元解纷“协奏曲”

  诉非有效衔接,把“有事找法”与“有事找法院”有效区分开来,是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的关键一步。
  “谢谢各位法官,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在忻州中院诉前调解室内,当事人感激地向人民调解员、法官、司法援助中心律师及中国人民银行忻州市中心支行工作人员逐一表示感谢。一起民商主体间因金融业务产生的合同和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在多部门联动调解下,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赔偿款项正式履行到位。
  努力探索多部门诉前联调模式,运用合力及时将纠纷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升级是忻州市两级法院“奏好诉前协奏曲”的思路。今年以来,忻州市两级法院通过落实委派、委托调解,引入特邀调解、驻点联络调解,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对接,健全专项领域调解机制,设置诉调对接中心15个,引入特邀调解组织59家,特邀调解员113人。2019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受理在线司法确认738件。对案件办理过程中排查出的风险隐患,及时向公安机关发出预警。通过集中社会力量,加强司法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交融共享,形成多方参与、有机衔接、优势互补的多元解纷新格局。
  同时,针对专项领域调解工作,加强与相关机构联合发文,在婚姻家庭纠纷领域,与妇联形成工作联动;在道路交通事故领域,与交警部门、保险机构、仲裁调解、人民调解等各个方面形成合力;在金融纠纷领域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方针,引导当事人通过金融纠纷调解组织解决纠纷;在民营经济纠纷领域,与工商联达成合作,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商会调解组织解决纠纷,使调解成为化解民营经济领域矛盾纠纷的重要渠道。
  全市法院积极开展法院调解平台“进社区、进网格、进乡村”工作,把调纠纷、化矛盾的关口前移,推动工作向纠纷源头防控延伸。保德县人民法院制定《基层法庭与基层组织对接机制》《“三进”工作实施办法》等,河曲法院着重提高乡村、社区、网格诉前调解的规范化、专业化。岢岚县人民法院以广惠园社区工作站为平台,联合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等社会多方力量,推动某项目施工建设影响约60余户住户采光而引发的群体性纠纷就地化解。2019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受理诉前调解案件24885件,诉前调解成功18538件,调解成功率74.49%,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及时化解矛盾的司法需求,实现了多元纠纷解决从“有”到“优”的转变,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用好智慧司法“导航仪”

  诉讼事务手续繁多、耗时耗力一直是打官司的难题。为了让诉讼事务“一次办好”,让群众不跑“冤枉路”,近年来,忻州市两级法院把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构建符合信息时代特征的网络、阳光、智能三位一体的“智慧法院”体系。在面临错综复杂的各类案件时,通过运用大数据手段,智能识别与人工识别相结合对案件进行科学分流,将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合同纠纷、环境资源、知识产权、破产等案件进行类型化分工审理,努力做到“该繁则繁、当简则简、繁简得当”,切实提升审判效率。2019年以来,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88.03%,分调裁审案件占比83.95%,速裁快审案件平均审理期限27.3天。
  在疫情期间,忻州市两级法院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多措并举推进案件在线办理、在线立案。在诉前调解阶段,通过移动微法院、多元解纷大数据、在线调解平台等功能,为当事人和各纠纷解决主体提供在线智能服务和智能辅助。在案件执行阶段,当事人可以通过线上执行系统提交财产线索、了解执行进展。通过信息化执行系统开展财产查控工作,通过“阳光执行”系统公开执行事务。在信访答疑阶段,通过诉讼服务平台、司法公开等平台,开展远程判后答疑和线上信访工作,促进服判息诉案结事了。
  “网上网下”融合推进,智能服务激发为民动能。近年来,忻州市两级法院进一步发展了贯通大厅、热线、网络、移动端,通办诉讼全程业务的“智慧诉讼服务”新模式,推动在线解纷和智慧诉服实现现代化转型。2019年以来,全市法院网上立案5243件,跨域立案581件,移动微法院立案1658件,律师服务平台立案1163件,在线委托鉴定1162件,电子送达24609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忻州市两级法院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智慧司法”忻州样板。

本报记者赵丽 杨锐 通讯员银浩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27期

  • 第2022-09-26期

  • 第2022-09-23期

  • 第2022-09-22期

  • 第2022-09-21期

  • 第2022-09-20期

  • 第2022-09-19期

  • 第2022-09-16期

  • 第2022-09-15期

  • 第2022-09-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