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基层社会治理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如何点燃“红色引擎”,提升基层治理动能?如何让网格真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如何做到最大限度以网格治理促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古交市委书记李卫平思路明晰,创新提出“三级书记抓网格、三级联动强管理、六步闭环提质效、六项制度保落实”的“3366工作机制”,不断推进网格治理扩容提质增效,全力以“小网格”管理好“大民生”,蹚出了一条极具古交特色的网格治理之路。
【场景一】
西曲街道永树曲村共设1个普通网格,下设3个微网格,为全力推动“支部建在网格上”,每个微网格均成立党小组,由微网格内党员骨干担任微网格员。每个微网格配备一老一少一委员,“一老”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德高望重者,说话有份量、热心肠,专门协调解决矛盾纠纷;“一少”即年轻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志愿者,勤快有活力、信息技术能力强,平时线上宣传、需要跑腿的事由他们来干;“一委员”即村“两委”委员,心怀责任,身体力行,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对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在基层。三个“一”的人员搭配,通过优势互补,实现“1+1+1>3”的服务效果,进一步激发其他微网格员和居民参加基层治理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党建引领
齐抓共管“无死角、无缝隙”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古交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工作格局。
推行“三级书记”抓网格。古交市创新提出由市委书记牵头抓、乡街党(工)委书记具体抓、村党组织书记直接抓之举措,市委书记任“一线总指挥”,乡镇(街道)书记任“施工队长”,村(社区)书记任“项目组长”。同时,实行市乡村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同担任网格长的“双网格长”制。健全“行政村(社区)党支部(总支、党委)——网格(村民小组或居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村(社区)网格党组织体系。
对标“三个全部”建网格。按照网格覆盖全部行政区域、风险隐患点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党员全部编入网格党组织“三个全部”的要求划细划小网格。全市共划分普通网格291个,专属网格277个,微网格1664个。建立普通网格党支部(党小组)291个,专属网格党支部(党小组)170个。
打造“三支团队”管网格。“三支团队”,即城市社区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农村网格配备兼职网格员和网格辅助员、专属网格配备专属网格员,建立736人的全科网格团队;全面融合党建、市场监管、民生服务等各类基层行政执法专业人员入网,建立2425人的网格专业团队;引导推动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物业人员和老党员、老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队伍等下沉网格,建立2718人的网格志愿服务团队。
【场景二】
“旧水文站现在还有群众在居住,这样很危险的,网格长,你快来。”今年6月21日,河口镇寨上社区网格员王晶晶在日常走访入户中发现情况,立即上报网格长闫国胜。辖区旧水文站为原先的拆迁房屋,但未完全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网格长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前往查看,及时了解情况后,联合派出所工作人员劝说群众撤离了该房屋。
河口镇通过将党建、综治、民政、城管、信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基层重点工作纳入网格事项,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处理矛盾问题,确保群众家门口的“烦心事、揪心事”事事有回应,件件能落实,努力保障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社区,使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建章立制
服务管理“全方位、零距离”
为推动专项行动扎实有序开展、取得预期效果,古交市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激发网格治理新动力。
优化管理机制。《古交市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网格治理专项工作组工作方案》《古交市加强全科网格服务管理工作方案》的出台,以及“五清单”“五办法”的制定,为抓好基层网格治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我们现在实行月考绩效、年评奖励两挂钩。”古交市综治中心主任常建明介绍,“月考评等次与网格员每月绩效报酬挂钩,村(社区)专兼职网格员按照优秀700元/人、良好600元/人、合格500元/人标准发放;网格辅助员按照优秀200元/人、良好180元/人、合格160元/人标准发放;不合格等次取消本月绩效报酬。被评定为星级网格员的,落实‘一奖五优先’,即按星级等次适当予以补贴奖励,对一星级网格员,每年额外发放1个月基本工资,按照专职网格员1880元/人、兼职网格员700元/人、网格辅助员200元/人的标准进行补贴奖励;对评定为二星级及以上的网格员,每年额外发放2个月基本工资作为奖励。在招聘社工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村(社区)‘两委’换届时优先列为‘两委’成员候选人,在储备村级后备干部时优先入库,在推荐入党积极分子时优先考虑,在推荐‘两代表一委员’时优先考虑。”
优化准入事项。采取“部门提、乡街筛”方式,对原17个部门45项网格服务管理准入事项进行优化调整、细化分类,重点将基础信息采集、公共服务代办等9个部门30项同类事项进行合并,将安全隐患排查事项细化为3大项11小项18个事项,最终确定23个部门8大类37个事项,将基层党建、便民服务等各类公共服务事项及林田路井、矿产资源、河流沟壑等553处风险隐患点全部纳入网格,实现乡村治理所有要素入网、所有事务进网。
优化处置流程。坚持“分级负责、逐级上报、限期处理”的原则,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严格落实“六步闭环”工作流程,推行“四级循环”工作模式处置网格事项,实现“小事网格员即时办、急事格内商量办、大事分层分级办”,打造“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工作格局。
“好制度,建立一条就要做到一条,好经验,发现一个就要推广一片,要用制度把人管好,用流程把事做好。制度不仅仅要挂在墙上,更要落到实处。”7月28日,古交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飞在古交市举行的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工作现场观摩活动中表示。
【场景三】
马兰镇营立村按照“就近”原则,在两个村级网格的基础上,划分出10个微网格,并设10名微网格员,由村内护林员、村医、村民代表等担任,每名微网格员下设5个党员中心户,每个党员中心户再联系10户农户,将服务群众延伸至“最后一米”。在村级风险隐患排查的过程中,营立村共排查出包含森林防火、水井、山体滑坡、封闭老矿井等12处风险隐患点,并根据地域分布,平均分配在10个微网格中,建立风险隐患点台账、风险隐患责任台账,保证每日一巡查、每周一排查、每周一上报,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作用,将风险隐患牢牢锁在这张密网中,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守正出新
农村治理“无盲区、有成效”
古交市缘煤而建、因煤而兴,多年来大规模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塌陷等风险隐患日益增多,采煤沉陷搬迁导致的空壳村增多、人户分离现象较为普遍,户籍地管不好、居住地管不了、服务缺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太原市农村网格治理试点,古交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制定《古交市强化党建引领农村网格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从基层治理末梢、矛盾源头抓起,着力破解农村网格治理难点、堵点。
因地制宜管。创新“一乡一特色、一村一亮点”模式,在15个村先行先试、以点带面、一体推进。原相乡建立“数字网格”,推行“网格+信息化”建设,实现云上网格全覆盖。嘉乐泉乡打造“法治网格”,将法治思维充分融入社会治理。岔口乡关头村建强“红色网格”,探索出“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新路子。马兰镇营立村强化“村企共治”,实现“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治理联抓”。常安乡麻家口村建立的“和谐网格”,让村民之间互联互帮,更有温度。
分类施策管。针对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农村,由网格党组织引领,推动村民自治,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网格治理,形成网格治理共同参与、治理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针对采煤沉陷搬迁导致人户分离、居住分散的农村,以自然村为治理单元,有条件有能力的自行处置;力量不足的,邻村互助管理;互助仍有欠缺的,由行政村统筹力量管理;行政村力量不足的,由乡镇(街道)下沉资源力量管理。针对采煤沉陷整体搬迁的农村,明确公共服务事项以属地乡街为主,户籍地乡镇为辅;公共管理事项由户籍所在地承担。同时探索设置两类微网格,即户籍地微网格和居住地微网格,通过“双网并管”,乡村治理由“不好治、治不好”变成了“精细治、多元治”。
制度保障管。推行“十户联动”农村善治模式,结合网格党小组划分情况,优化网格党员联户结构,1名网格内党员联系带动10户左右农户参与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理、文明创建、公益事业等工作,形成网格党组织抓总、党员牵头、农户互联、群众互帮共促新机制。健全风险隐患巡查机制,加强风险隐患巡查,对排查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梳理研判、分流指派、督促整改,做到“五个到位”。今年以来共巡查3192次,发现隐患143个,整改103个。健全举报奖励制度,“12345”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基层治理举报统一受理平台)统一受理,根据风险等级明确奖励标准,适当给予奖励,推进全民共治。
守正创新扬新风,乡村善治聚民心。古交市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网格治理新模式、新路径,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李月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