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法安天下 “治”在三晋

源头治理显威力 辨证施治解难题

隰县人民法院诉源治理工作初见成效

  • 院党组书记、院长侯文锋与中国人民银行隰县支行行长杨海青共同为金融纠纷诉源治理中心揭牌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隰县人民法院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端口前移,源头预防,部门联动,不断推进基层“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
      截至2022年8月上旬,该院诉源治理调解案件280件,同比上升35.92%,调解成功141件,成功率50.36%,同比增长18.81%,诉讼案件受理数316件,同比下降51.23%,大大减轻了员额法官的负担,也减少了当事人诉累。
      隰县法院一班人的努力,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誉。

    深入调研挖症结
    集思广益准发力

      近年来,隰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高速路建设、市政建设涉及大量征地补偿,梨果产业迅猛发展拉大了果农收入差距,种种变化对现实生活造成巨大冲击,呈现出矛盾纠纷多元化、矛盾趋向群体化、矛盾处理复杂化、矛盾对抗极端化等特点,反映在司法领域,隰县法院2018年受理案件1005件,2019年1182件,2020年1312件,2021年1428件,年增长率平均在12.48%以上,呈逐年递增之势。
      为追根溯源,找准症结,院党组把基层调研作为抓手,深入矛盾多发地,收集资料,分析原因。围绕一个目标,高效开展诉源治理,迅速解决逐年增长的案件受理数;发力两个方向,对内推动“分调裁审”改革,构建分层递进、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对外整合资源,靶向定位,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整合三个平台,实现诉服中心调解平台,诉源治理调解平台,人民法庭调解平台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进四个融合,实现法院党建工作与审判质效深度融合,法院与各单位共建共享,力量聚焦上深度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与诉源治理深度融合,法治教育与矛盾化解深度融合。

    关口把控提质效
    高效裁判领风尚

      前置调解规范化。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开辟涉诉纠纷调解室、家事纠纷调解室、律师调解工作室、以优秀调解员命名的专职调解工作室,共同构建了诉前、诉中调解平台,邀请8个调解组织和10位特邀调解员入驻该平台。建立完善诉讼辅导、先行调解、分流衔接等工作流程机制,搭好审前调解的“四梁八柱”,对起诉到法院的纠纷,适宜且同意调解的,导入法院调解平台,推行“诉前首调”,“线上线下双调”,确保案件在诉讼流程中获得最少三次调解机会。积极开展对口委托调解,对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委托相关调解组织先行调解,从专业角度为当事人拓宽解决问题的视角和维度。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及时进行立案登记。截至2022年8月上旬,该院诉前委派、诉中调解案件359件,调解成功221件,成功率达65.00%,较2021年提高5.66%,调解时长从去年的6.86天缩短至6.14天,案件得到更高效快捷的审理。
      案件审理模块化。将进入审理程序的案件纳入繁简分流、类案审理、案件监管三大模块。推进繁简分流,特别是对符合小额诉讼的案件,及时与当事人沟通,立案时纳入小额诉讼程序,推进“要素式审判”,一审终结,减少当事人讼累。立足提速增效,组建速裁团队,推进速裁快审,在效率上突出“快”,流程上适用“简”,快速化解诉讼案件;立足办案尺度统一,推进类案审理,同类案件由同一法官审理,保证案件审理的专业性和结果统一性。立足案件质效,进一步强化专业法官会议与审判委员会衔接,加强“四类案件”监管,努力提升服判息诉率,尽量减少上诉案件和“衍生案件”发生,做到案结事了。定期向社会发布典型案例,明确类型化纠纷裁判标准,提高人民群众对纠纷化解及裁判结果的预判能力,减少上访案件发生。
      驻点联建、巡回审判常态化。加强与包联片区党建双联互建,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院党组将全县划分为11个包联片区,11名党员法官分别对接包联乡镇、社区,诉源治理中心(工作站),包联企业,加入包联单位党支部,联手共建诉源治理示范点,促进法院工作重心前移,力量下沉。法官每月进驻包联区不少于两日,培训讲解法律新规,现场传授调解经验,不断提升包联区矛盾化解水平。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常态化开展“六进”工作结合,进机关、社区及乡镇,联络各方,了解社情;进企业,进高速公路施工现场,调研矛盾频发因素,总结纠纷变化规律;进学校,与师生代表座谈,探索“校园普法全覆盖”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进校园审理醉驾刑事案件,进农村庭院审理邻里纠纷,进采摘现场审理梨果购销合同,旁听群众累计1400余人次,取得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巡回审判后,党员法官带领工作组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发放防范养老诈骗小册子,进户帮助老年人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讲解微信小程序“人民法院在线服务”使用方法,服务群众达2000余人次。

    源头预防解纠纷
    前端化解减增量

      拓展多元矛盾解纷平台。在原来8家矛盾化解协作单位的基础上,继续拓宽“法院+”对接渠道,推进诉源治理,全面落实多元调解,从3月份开始,院党组主动联络、接洽各单位、乡镇、社区党组织,进一步凝聚力量,整合资源,仅仅一月,便先后在18家单位建立了诉源治理中心(工作站),完成挂牌工作,组建了以医疗纠纷、果业纠纷、校园纠纷调解中心为主体的专业调解团队,现已发展特邀调解员38名;发挥县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工会、妇联、社区等单位辐射面广、信息量大的特点,共同组建调解中心,选派法官定期出去指导、化解潜在纠纷。进一步落实政法委关于创建“四无”村(社区)的要求,深化与乡镇、村(社区)调解组织联系与相互配合,积极争取乡镇党委、政府对诉源治理工作的大力支持,组建覆盖全县各乡镇的调解网络。各站配备专门法官,对司法所调解案件进行指导,对各单位推选的特邀调解员进行培训,规范调解行为,规范文书制作,优化司法确认程序,推进在线调解与在线司法确认顺畅衔接,依法支持和保护非诉调解成果。截至8月上旬,各诉源治理中心(工作站)现场调解、处理纠纷61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烦恼,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深化诉调联动体制机制。组建交通事故纠纷、劳动人事争议纠纷、果业纠纷、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工作中心,加强与交警队事故处理调解平台、人社局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服务平台、人民银行金融纠纷在线调解服务平台等平台间的横向对接与联系,做到案件信息共享,法律资源共享,调解力量共享,使纠纷在平台上及时得到快速解决。探索交通事故纠纷、果业纠纷、建筑工程纠纷诉前鉴定中示范诉讼量化调处机制。对金融借款、追索劳动报酬、劳动争议、物业服务公司等纠纷集中处理,集中研讨,集中化解,引导银行、物业、保险、劳动等修正现有格式合同,增加约定适用小额诉讼的条款,形成小额诉讼类型化诉源治理的多元化解机制。截至8月上旬,化解金融纠纷37件,劳动争议纠纷7件。
      延伸人民法庭服务功能。开发区法庭和东川法庭党支部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纠纷化解前沿阵地、服务群众一线平台、社会治理重要环节”作用,以打造“无讼乡村”为契机,重点围绕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基层治理,开展人民法庭调解指导、矛盾分流、联合化解、巡回审判、便民诉讼等工作。在法庭内设立调解工作室,邀请在当地有影响力,热心调解的社会贤达进驻法庭,即时调处化解当地纠纷,探索形成预防摸排,风险预判,联动调解,总结反馈的基层治理格局。投入实质化运营一月间,下李法庭已化解纠纷2起,东川法庭化解纠纷7起,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隰县法院院党组将不断开拓思路,借鉴中立评估的思路,探索在医疗卫生、不动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建立中立评估机制,聘请相关领域专家担任中立评估员,引导当事人自行和解或进行调解,降低鉴定成本,进一步把案件受理数量降下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穆耀瑛 陈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27期

    • 第2022-09-26期

    • 第2022-09-23期

    • 第2022-09-22期

    • 第2022-09-21期

    • 第2022-09-20期

    • 第2022-09-19期

    • 第2022-09-16期

    • 第2022-09-15期

    • 第2022-09-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