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法安天下 “治”在三晋

编织一张“无忧网” 做好治理“大文章”

——稷山县着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不断稳固平安建设成果工作综述

  • 稷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炳瑞深入清河镇调研指导基层政法工作

  • 开展宪法宣传

  • 稷山县全科网格业务培训会

  • 大佛社区搭建有事来商量平台

  • 网格员走街串巷宣传忙

  • 翟店镇矛盾调解

  • 稷山县西社镇反邪教活动签名

  • 稷山县公安局开展夏季治安巡查宣防集中行动

  •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平安既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也是一道永恒课题。
      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展现平安建设“大作为”。近年来,稷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平安建设的安排部署,探索形成“六抓”工作机制,努力实现矛盾网络全覆盖、社情民意全掌握、和谐稳定谋发展等目标,全县上下凝心聚力、积极进取,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社会发展呈现出持续向好、平稳有序的良好态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6年稷山县荣获“省级平安县”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县”称号,2018—2020连续三年荣获“省级平安县”称号,2017—2020连续四年荣获“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称号。

    “全科网格”改革试点活力十足——走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稷山路径”

      一件蓝马甲,一辆小电车,一个黑挎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梭在稷山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他们脸上带着笑容、心里装着群众,让群众的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这就是稷山县的“全科网格”队伍。
      如果说基层治理是一道“方程式”,那么来自群众的灿烂笑容、真诚赞赏,就是最好的答案。网格是最基础的“平安细胞”。全县的网格员和微网格员,每天从早到晚,在“格”里穿梭,管理着自己的“责任田”。民情民意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安全隐患的“排查员”,为民代办的“服务员”,知法懂法的“宣传员”,小小“网格员”,用他们的赤诚、热血、爱心,帮助村民解决各种问题,成为群众身边的“传声筒”“热心肠”,党和政府的“好帮手”“勤务兵”。
      2020年以来,作为全省“全科网格”改革工作八个试点县之一,稷山县委政法委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动,围绕“三个精准”建好网、“三个机制”管好网、“三个助力”用好网的“三个三”工作思路,“建管用”全面发力,有效推进试点创建任务。该县先后制订了各类实施、考核、纳入事项方案12个,确保了创建工作顺利推动;建立完善了六步闭环全流程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三活、四清、五排查、六必报”的“3456”工作制度,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着纵横覆盖、不留盲区、不交叉重叠的原则,今年全县新增网格23个,共划分网格421个,其中农村网格350个,城区网格70个,专属网格1个,并制作了网格卫星云图,确保“网格”保持合理的管理服务密度。按照信息员、宣传员、服务员、矛调员、协管员“五大员”的职能定位,制订了网格工作清单,建立事项准入和退出机制。目前,全县整合20个部门58项职能,实现了“一网统筹”。稷山县将网格治理寓于服务群众、解决难题之中,将工作触角延伸、覆盖到各个角落,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确保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今年,组织网格员开展了“敲门”行动、疫情防控管控、风险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系列活动。
      为满足网格治理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为全科网络持续输入“新鲜血液”,该县点燃服务发展的人才“引擎”,选优配强网格员队伍。大佛社区党支部书记葛嘉伟说:“大学毕业后曾经做过老师,打过几次工,但是最终选择回到社区工作,县里‘全科网格’改革试点,给社区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基层工作,大家都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对未来充满信心。”
      全县按照“两高一低”(高党员率、高学历、低年龄)原则面向社会进行公开选聘,通过面试选拔城区专职网格员70名,并调整加强农村兼职网格员350名。明确了在“普通网格”组建“网格长+网格员+网格辅助员”的网格团队;在“微网格”配备“微网格员”,协助网格员开展工作,组建了6399人的网格工作团队。探索实施党建组织与网格组织有效融合,全县共建立网格党组织865个,网格党支部214个、党小组651个。同时,加强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列支全科网格专项经费376万元。城区网格员从每人每月1500元提高到1760元,农村网格员从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600元,全力解决网格员的后顾之忧。2020年10月至今,网格员处置事件19095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97起,为民代办服务事项1835件,法律等政策咨询4012人次。同时,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紧急重大任务网格员全程参与,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工作中发挥显著作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升,2020年度位居全省第八、全市第二。
      一张“网”可以包罗辖区万象,覆盖百姓民生;众多“格”可以实现责任下沉,消除管理盲区。网格员就是化解基层千头万绪的“多面手”。他们用站得高、看得远的胸怀眼光,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的精巧细心,为基层治理编织了一张“无忧网”。
      网格治理是夯基垒石、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能让基层政府耳聪目明,能对群众知冷知热,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稷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炳瑞强调:“下一步,我们将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再鼓干劲,再加力度,做精做细网格治理工作,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不断开创平安稷山建设新局面。”

    “四级网络”调处工作体系提档升级——形成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稷山经验”

      各级综治中心处于网格治理的最基层,直面群众、一线调处,起着“降压仪”“灭火器”“万能钥匙”的作用。今年以来,稷山县高标准高质量对乡镇综治中心进行了提档升级,调整充实工作力量,健全完善运行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矛盾纠纷办结率明显上升、网格事项处置率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工作中,稷山县成立县、乡、村、组四级综治矛调网络,根据“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找到第一责任人,按照逐级负责的工作流程逐级调处,基本实现社情民意全掌握、矛盾纠纷全化解、和谐稳定谋发展。为保证“四级网络”取得实效并健康持久运行,该县采取“五抓”措施,一抓落实,将此项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督促落实;二抓考评,制定《稷山县四级网络建设百分考核细则》,细化量化考核体系;三抓培训,建立基层调解人员培训长效机制,持续提升综合素质;四抓保障,按照人均每年1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工作经费达30万元以上;五抓效果,实行定期排调与随时排调相结合、全面排调与重点排调相结合,重点案件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一包到底。自2017年运行以来,在不断总结完善健全的基础上沿用至今,形成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稷山经验“。
      突出“由分散向集中”整合,实现一站办理。过去,在乡镇有多个股(站、所)接待处置群众来访,群众到乡镇反映问题,还需进多个门,转来转去还不一定解决问题。为有效破解这个难题,稷山县投资对多个基层综治中心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整合司法所、信访办、民政办、应急办、派出所、法庭等站所资源,汇集综治维稳、人民调解、法律咨询、信访接待四大功能,为群众提供信访接待、矛盾调处、心理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实行一体化、智能化、实体化运作,快捷高效调处辖区内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如今,群众来访全部在乡镇综治中心得到化解,有效降低了信访事件的发生率。
      突出“由全科向精细”转变,做强网格管理。在一些乡镇尝试推行“党建+管理+治理+服务”的网格精细化治理模式,重点做到“四个一”,用小网格撑起大平安,有力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做实,激活社会治理的“新活力”,不断延伸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此外,落实督查问责到位,用好用活通报、约谈、辞退等问责措施,督促网格队伍更好履职尽责。

    “五位一体”多元化解运行机制广受赞誉——创出矛盾纠纷化解的“稷山品牌”

      针对矛盾纠纷化解多部门共管,缺乏有效牵头组织的难题,2020年以来,县委政法委整合一中心四平台,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健全四级矛调网络,实行“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诉讼服务、信访调处”五位一体同频共振,实现访调结合、诉调分离之间的无缝对接和有效整合,蹚出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稷山之路,走在全市前列,基本实现分类受理、归口办理、协同处理、闭环管理,让群众“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具体实施中,在不同层面、多个角度先行先试,创出矛盾纠纷化解的“稷山品牌”。
      在县级层面,探索建立实行“3+X”进驻模式,3是指政法、纪委、信访三部门组成基本单元,“X”是结合本地实际将群众信访矛盾相对突出的责任单位通过常驻、轮驻、随机进驻等方式开展联合接访,推动县级中心和乡级分中心由“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转化,让各级矛调中心成为社会矛盾纠纷“终点站”,累计协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00余件。
      在乡镇层面,指导乡镇派出所创新开展“1+2”公调对接的先进做法,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建立“信访、调解、法律援助”三合一机制,按照“社会调解优先,信访、法院诉讼断后,随时可以调解”的矛盾纠纷解决办法,推进“诉源治理”,打造化解矛盾纠纷尤其是信访纠纷的闭环式解决链条,将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村级层面,开展了“一村一法官,普法进社区”“巡回办案,送法下乡”活动,通过法官进乡村、入社区,通过指导基层民调组织,排查矛盾,化解纠纷,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推广建立“个人品牌工作室”,“闫银龙品牌调解工作室”“白克旺品牌调解工作室”受到信访人的称赞。
      把纠纷解决在“家门口”,让群众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稷山县不断加大着改革的步伐,在“诉源治理”方面蹚出一条新路径。为贯彻落实“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纠纷源头化解,稷山县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在各村设置“平安稷山建设法官联络站”,成功打造了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经过探索实践,诉源治理成效明显,截至目前,法院的收案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20%。
      同时,在案件的调解过程中,稷山县人民法院实行“1+1+N+1”的模式,即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对接辖区内多个法官联络站,在每个法官联络站又设置一名专门的调解员来调解案件。在调解员的选用上,稷山县人民法院选择由调解能手、法律明白人、农村热心人、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复员退伍军人)等基层经验丰富、熟悉乡风村俗的人员担任。调解员对于村内的纠纷,通过微信、电话联络等方式与法院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在法官的指导下进行调解。
      此外,稷山县人民法院还根据本县实际,在婚姻家庭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相邻关系纠纷等问题多发领域,打造了40余件审判精品案例,调解员和当地村民可以从该案例选编中看到相应的裁判标准,积极探索以“多元调解+速裁”为工作原则,多种新路径解决纠纷,不断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便民利民、公正司法为宗旨,实现了“以案说法、以案明责”的效果。

    综治基础建设持续夯实——探索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稷山模式”

      让“枫桥经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开花结果”,让群众感受到法治为民的使命担当,让平安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这是稷山县政法机关用探索的步伐和辛勤的付出书写的一份平安答卷。
      为了开创平安建设新局面,蹚出有力有效的治理路径,稷山县探索形成了平安建设“六抓”工作机制,夯实基础抓规范,突出特色抓亮点,发现苗头抓整治,找准症结抓突破,形成合力抓协调,强化责任抓落实,努力实现矛排网络全覆盖、社情民意全掌握、和谐稳定谋发展的目标。
      构建组织有力、领导有方的组织架构,稷山县及时调整平安稷山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及时调整平安稷山建设9个专项工作组,职能部门主动发挥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建设硬件齐备、制度完善的活动阵地,扎实开展县、乡、村三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严格按照“一厅四室”建设要求,全部开展综治中心提档升级改造工作。切实提升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能力。
      “依法治县”号准治理“脉搏”。设置五大核心功能区,全力推进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创办“水滴石穿”普法抖音号,制作普法短剧,加强法治宣传;深入推进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通过“群防群治”强壮治理“筋骨”,组建稷峰镇专职巡逻队,探索推行“主题巡逻周”活动,形成了“专职巡逻+义务巡逻”“主题巡逻+常态巡逻”相结合的群防群治工作格局。借助“心理服务”架起治理“桥梁”,持续壮大心理服务团队力量,提升县乡村三级心理服务室建设水平,推进社会心理服务融入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特别是到受灾群众安置点、疫情防控隔离点开展心理服务活动,有效缓解群众负面情绪,助推平安建设工作开展。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推进“枫桥式”司法所建设走深走实,8月2日,稷山县司法局组织召开了“枫桥式”司法所创建推进会。以此为契机,稷山县司法局紧紧围绕维稳职能、承接法治职能、优化服务职能三个方面,努力把司法所打造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一线平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线阵地、统筹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一线窗口。
      “平安建设是个大课题,说到底,还是要夯实基层基础,让基层成为平安的最坚强堡垒。”稷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炳瑞说。
      民之平安,政之所向。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稷山县政法机关将以一以贯之的炽热情怀,回应人民群众的平安期盼,迎接新挑战,取得新成效,共享新成果,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稷山。

    焦志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10期

    • 第2022-09-30期

    • 第2022-09-29期

    • 第2022-09-28期

    • 第2022-09-27期

    • 第2022-09-26期

    • 第2022-09-23期

    • 第2022-09-22期

    • 第2022-09-21期

    • 第2022-09-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