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危险如何应对?秘笈是不以暴制暴,但也别沉默、别鲁莽……”
桂子花开时,全国省级法治报全媒体记者“红色治理看江西”大型采访活动启动后,采访团记者来到江西省乐安县“刘莹姐姐工作室”,一堂主题为“法治护航相伴成长”的开学第一课正在开讲,授课人正是工作室负责人刘莹。
2020年8月,乐安县委政法委牵头,县检察院具体实施,联合县关工委、县教体局等8家职能单位,创新设立“刘莹姐姐工作室”,搭建未成年人联动保护平台。如今,成员单位已从最初8家增加至22家。2021年全县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的发案率同比下降71.4%,创历史最低。“刘莹姐姐工作室”已成为抚州市助推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的生动实践,工作室的经验做法也正向全市全面推广。
全社会共同参与护“未”
“上次刘莹姐姐教的自护操,能不能跳给姐姐看啊?”课后,同学们跟着“刘莹姐姐”跳起了“防性侵自护操”——《大声说出不不不》。
“这套防性侵安全操朗朗上口,易学易懂,可以从小培养幼儿自我防范能力。”乐安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乐新义向采访团介绍道,工作室精心编写易学易懂、唱跳结合的“防性侵自护操”,在全县各小学、幼儿园广泛推广,受到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我们开设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让党员提供心理咨询、疏导等志愿服务;在县域范围内所有学校建立校园联络员制度,让党员干警任‘法治副校长’;我们由最初的3人团队发展为超3000人的社会化团队,队伍中包含网格员、青年团干、教师、妇女主任等。其中,261名校园联络员负责法治课宣讲、“防性侵自护操”推广等工作。”据刘莹介绍,工作室采用“4+3”工作模式,设立法治宣教、案件办理、媒体宣传、社会化工作4个团队,聚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3大工作任务,由此形成“一个窗口在前、工作内部流转、职能单位职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不到两年,“刘莹姐姐工作室”先后开展2000余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和家庭保护知识的宣讲,覆盖全县181所学校、70751名学生,176个行政村、24个社区、近32万群众。
点亮心灯照亮未来
在“刘莹姐姐工作室”内,一面满是孩子笑脸的照片墙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个男孩叫小明,是自闭症儿童。工作室成立初期,我们去一所特殊学校看望那些特殊儿童。大部分孩子都开心地领礼物,但他躲在角落瑟瑟发抖。”刘莹指着一张孩子的照片说。第二次去这所学校时,小明依旧自顾自地待在角落。
刘莹一直把这事记在心上,第三次去时,她特意为小明带上一本绘本,尝试慢慢走近他,并把绘本递给小明。
“他们是特殊的孩子,走得很慢,但他们也有未来,一样牵动着我们的心。”刘莹不无感慨地说。
但相比给孩子们带去快乐,如何在迷航中为孩子们点亮一盏灯显得更加任重道远。
今年1月,“刘莹姐姐云平台”小程序正式上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罪错未成年人做好“一人一档”信息登记。6月,《乐安县罪错未成年人临街预防实施办法》签署实施,构建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综合体系,通过“红黄绿”三色预警帮教机制,实行“一对一、多对一”的分类帮教,努力实现依法惩戒和精准帮教、未成年人保护和社会治理双赢多赢。
护“苗”不仅有章法,更彰显法治与温情相交融。如今,乐安县已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网络、司法”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网,为“迷途羔羊”点一盏灯。
织密网络助力发展
经过两年努力,“刘莹姐姐工作室”已在乐安县建立起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体系。在做到法治宣教全覆盖的同时,深化“护校安园”,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开展“双减”专项整治行动、校园周边商店向未成年人违规出售卷烟和娱乐场所违规接纳和雇佣未成年人排查整治活动,完成对全县5419名教职员工的入职查询。
为从源头关注未成年人,他们在县妇联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及时对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制发“督促监护令”,依法责令“不称职”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在16个乡镇设立“刘莹姐姐工作站”,由各乡镇政法委员任站长,专业社会服务机构负责工作站日常运作,整合村(居)乡镇网格员、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多方资源,开展专业服务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项数据显示,2021年全县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的发案率创历史最低,“刘莹姐姐工作室”经验做法正在抚州市全面推广,且正逐步推广形成以市级“刘莹姐姐工作室”为牵引,带动11个县(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集约发展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先进集体、江西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江西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案例。刘莹先后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20余项国家和省市级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