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瑾 通讯员王鑫)为推动化解疑难信访事项,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沁源县积极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督办指导,做好源头预防,多措并举集中化解一批疑难信访事项,切实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高位推动,压实责任。该县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沁源县把破解疑难信访事项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统筹安排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县级领导干部带头领办疑难信访事项服务保障工作方案》,明确包案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制定专班推进,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化解责任到位。针对疑难信访案件建立台账,定期召开研判会,逐一分析、逐一研判、相互配合、推动化解。目前,某小区反映的交房问题、温某等反映的农民工欠薪、某村村民反映的采煤深陷区等10多个县领导包联案件已得到彻底化解。
找准症结,因案施策。对照工作台账,按照“宽严相济,疏堵结合,依法依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要求,深入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妥善化解,确保“事心双解、案结事了”。近年来,中联办交办的陈某某、关某某等36项积案全部化解,化解率100%。同时,把信访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分类,规范程序,畅通渠道,依法依规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督查督办制度,紧盯办结时限,及时督促指导责任单位,直到问题化解。通过督查督办,93%的信访案件得到及时化解。
构筑“两线”,多元化解。构筑“法治线”,化解明对错。聘请律师参与化解,开展“上门讲解”“以案释法”等案例宣传,让信访人转变“信访”不“信法”的观念,依法反映诉求,合理解决问题。开展信访规范化建设,县信访局搬迁至县司法大楼办公,规范设置接待功能科、心理疏导室、访调对接室等6个功能科室。加快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建设,设置科技速裁法庭、多功能调解室、立案室、仲载室等,完善人员配备,健全工作制度,强化流程再造,提升服务水准。自规范化建设以来,在“访、调、裁、审、咨”中信访186起、调处83起、审理5起。构筑“心理线”,化解疏心结。搭建心理服务平台,聘请心理咨询师,扎实推进心理服务,以“人文关怀”方式,促其息诉罢访。
合力攻坚,要案“会诊”。在县联席会议领导下,12个乡镇全部建立起由党委书记任主要召集人的信访联席会议机制,自上而下建立起科学畅通、高效运转的信访协调议事平台。重大疑难信访事项,由县处级领导亲自挂帅、亲自出征,组织相关单位共同“会诊”,听取案件汇报,参与协调、共同谋划,确定化解思路,推动问题解决,提高信访工作质效,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