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西监狱按照全国、全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总结会要求,以建立健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机制为抓手,深入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突出问题,紧紧围绕“减假暂”案件实质化审理办案要求,采取强有力措施,提升民警执法能力,规范执法司法权运行,优化政法公共服务,全力提高执法办案质量。截至10月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所有案件实现零差错目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稳步提升。
开通“刑罚执行微平台”,一站式“学练测”打牢执法基础
在“山西监狱”微信公众号设置“每周一学”“在线练习”“每月一测”等模块,学习内容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基础法律知识,以及收监、释放、“减假暂”、申诉、控告、检举、解回再审等具体业务知识。
每周确定一个学习重点,定期提供一套练习答卷,每月组织一次在线测试,做到真学真懂,学思用结合。自今年8月上线以来,已推出十二期专题,每日登录学习人数达4000余人次。
开设“监狱长讲执法”大讲堂,点穴式聚焦重点解决执法难题
针对队伍教育整顿和案件评查暴露出的突出问题,以及后续出现的减刑率低、假释适用少、办案周期长等问题,山西监狱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监狱在案件办理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开设“监狱长讲执法”大讲堂,确定重点课题,由各监狱分管刑罚执行副监狱长每周依次走上讲堂授课。
摆出一个问题,分享一条经验,以一个个具体案例讲解重点执法案件的标准和程序,从而清除了模糊认识,划清了执法边界,使全系统民警都能够清楚为谁执法、怎样执法,纠正了以往靠经验执法办案的习惯,形成了“一人上台、全监重视、全系统关注”的良好氛围。
做好三级前置审查,扫描式检视执法办案全链条证据
实施证据三级前置审查,做到了监区刑罚执行办案民警,对符合条件罪犯的改造表现材料进行全面梳理、汇总、筛查。
监区分管民警、刑罚执行专职民警、监区长和教导员对拟提请减刑假释罪犯的学习、劳动改造、奖惩、评审等方面证据进行审查。
职能部门对应自身分管职责范围的证据进行审查。最大限度地确保证据合法、合规、真实、有效,从而缩短办案周期、提升办案质效、降低执法风险。
开展典型案卷选评点评,案例式示范提高执法案卷质量
开展优秀案卷选评和问题案卷点评活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示范引导。
一方面,对实际执法工作具有借鉴、启发和示范意义的案卷,评出一、二、三等奖,在全系统通报表扬。
另一方面,对发现有问题的执法案卷,从中选择典型案件,编写“案例点评”,每月推出一期,紧紧围绕每一件典型“减假暂”案件依据事实、证据、程序、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重点剖析,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促进案卷办理质量上水平。
开展“法检监”同堂培训,互动式探讨解决执法标准不统一问题
省监狱局刑罚执行处邀请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省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等专业人员,组织对法院、检察院具体办案人员和基层监狱刑罚执行骨干民警进行培训,对实质化审查意见进行权威解读。
通过同堂培训,“法检监”三部门在减刑、假释工作中统一理念、凝聚共识,进一步推进减刑、假释案件审查从“材料审查”向“证据审查”,“纸面审查”向“实质审查”转变,有效统一了执法标准、执法流程。
强化考核通报,全过程监督倒逼提高办案质效
紧盯质量、效率、效果关键指标,制定执法办案考核细则,严格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季度考核。
对日常管理、案件评查、案件复核及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和社会、媒体监督发现的各类差错及问题视情形在月考核中扣分、排名,并在全系统通报。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省监狱局督导整改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在全系统进行对照检查,督促履行好执法办案主体责任,堵塞工作漏洞,倒逼各基层监狱提高执法办案质效。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