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国首批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晋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置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晋城和平安晋城建设的高度,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大实践,作为构建充满活力而和谐有序的美好晋城的重要途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防范化解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风险,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长远的视野、高端的设计和优质的资源,致力于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的建设与运行,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展现出“晋城活力”与“晋城高度”,更是跑出了“晋城速度”。
敢亮大手笔:以长远视野确定高远目标
2020年5月,晋城市入选全国第一批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随即召开创建动员大会,强力推进创建工作。由于立足晋城实际,敢于大胆探索,在短期内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绩。今年4月8日,晋城召开全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会议,会议决定:晋城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要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同时进行,“双创并重”。会议还要求:作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晋城要敢于为全国、全省闯关探路,要按照中央、省委政法委要求,在“全面建,重点创”,全面抓好试点项目的同时,着力抓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和“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两大项目,并在这两个项目试点中取得重点突破,把9490平方公里的市域打造成平安之城,提升晋城人民的幸福指数,使市域治理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这样的高端设计和目标定位,是着眼于全国、着眼于市域长远发展的,对于晋城这座年轻的地级市,无异于小城市大手笔,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无疑需要决策者高瞻远瞩的眼光,需要自加压力的自信,更需要舍我其谁的担当与破釜沉舟的勇气。
善事先利器:以高远目标配置优质资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筹建的。
项目今年1月立项,市委市政府组织谋划,现场推动,克服了周边地区新冠疫情造成的重重困难,使中心8月中旬即投入运行。该中心占地面积3772平方米,建筑面积8135平方米,办公空间宽裕,设施完善,物力与人力、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都达高端配置,是目前我省最大的矛盾多元化解中心。截至目前,市信访局、公共法律服务方面共有18家单位(13家挂牌,5家常驻)入驻,同时还有心理咨询、品牌调解、法学专家、调解协会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大数据服务,有效整合了市域内各类优质资源,使参与主体更多元,化解方式更全面,可在不同环节、节点参与不同矛盾纠纷化解。通过统筹运作,信访、调解、仲裁、诉讼等有机衔接、功能整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目前,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已经成为调度资源的主平台、防控风险的主阵地、服务群众的主窗口。从功能上看,该中心涵盖了信访办理、调解结案、司法确认、事项公证、法庭审理等多种化解方式,通过多渠道协同,既方便了解决群众诉求,还能尽可能地把矛盾隐患化解和控制在市域之内,使治理中心成为与政务服务“发展中心”相对应的“一站式”服务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成为联通城乡社会治理的“枢纽”和“稳定中心”,也使晋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定准着力点:以优质资源对接业务板块
新建成的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将目前已经入驻的信访、仲裁、公证、诉前调解、法庭等18项业务单分为三大业务板块。
第一板块为市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着力点在于实现调解与信访业务的融合,通过集中办公,机制对接,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起来,发挥市域内资源多、力量强的优势,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第二板块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着力点在于实现专业部门与社会力量的汇聚,通过拓宽渠道、多元参与、源头预防,尽可能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法律服务,让群众的诉求都有可以解决的渠道,有效预防问题发生。通过诉讼、公证、法律援助、仲裁、心理咨询等多项法律服务资源的整合,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台”融合。作为实体平台,可以对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可以随时提供法律咨询;可以联网全省资源,与微信、网站、“晋来办”App等多渠道互通,让群众享受到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
第三板块为市综治中心。主要是网格排查和部门联动的结合,分析研判、风险预警、指挥调度,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有效防范市域内的突出风险隐患。
三大业务板块着力点清晰,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推进了多元调处再融合,使事项分类更细化,群众来访办事,从窗口受理登记开始,区分了信访、民商事诉讼、法律咨询、公共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网格化管理六个类别,事项分流可精准承接,然后在治理中心通过“四个一”功能即可高效解决。
闭环式流程:以“一揽子解决”实现高效运行
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实现了“四个一”功能,分别是:
一个平台统揽。治理中心研发使用的智能化平台系统,汇聚信访、诉讼及各类非诉法律业务,从引导台进行“事项分流”,到综合业务窗口进行“诉求分流”,再到具体部门承接办理,直至事项办结归档,全部由这一平台统一登记调度管理。群众在中心所办的事项,全部达到闭环式管理,实现了事项的“一口进出”、全链条服务。
一个窗口受理。设立统一的前台受理窗口,包括综合业务窗口、县区接待窗口、法律服务窗口。群众来访和办事,可在中心的窗口区快捷分流、接办,同时3个综合业务窗口总体统揽对所有入驻单位、指派事项的全流程跟踪监督,推动按期办结,并向群众反馈结果。
一个场所服务。治理中心为信访群众配有13间调解室,市人社局、住建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5家部门常驻,集中进行信访诉求的接谈、调解。中心通过部门入驻、整合,群众的诉讼需求、法律服务需求、包括全科网格工作的调度指挥,都可以在中心“一站式”解决,实现社会治理领域的最多跑一次。
一个机制运行。目前中心初步实行“1+2+ N”的多元解纷机制:1即市级综合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2即市级各部门、行业、社会组织的横向体系和正在建设的市县乡三级纵向体系,N是各部门内部严密的办理和处置程序。
基本运行流程是:整个中心所有事项的运转,包括信访、民商事诉讼、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心理咨询、全科网格5大类事项,融合为“一体化”工作流程,一口承接、限期办理、定期汇总、按月研判,实现了对群众合理合法诉求的“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解决、一条龙服务”,这样的闭环式流程,实现了社会治理领域的最多跑一次,达到了“1+1>2”的效果。
让事实说话:以高效运行跑出“晋城速度”
在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过程中,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大力倡导诉访分流、调解优先。群众在窗口区办理信访事项,既可以直接申请受理,走访调对接的流程,也可以申请法院立案,走诉前调解的程序,最大可能地推动了矛盾纠纷从“化诉止争”的事后应对向“少诉无讼”的前端治理转变。笔者采访时看到,治理中心处处洋溢着理性、协商、平等、说理的良好氛围,树立了解民忧、保民安、惠民生公众形象。
入驻治理中心的凤台法庭,是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为中心特批的诉源治理法庭,主要负责司法确认案件和少数简易民事纠纷审理。法庭为群众纠纷化解提供了“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审理、就地解决”的快速通道,初步估计,年均可审理司法确认案件2000余件。除此之外,治理中心的晋城仲裁委年均可办理仲裁案件600余件,其中以调解和解结案的案件占到一半以上。
治理中心以人民作家赵树理名字命名的品牌调解室,推广运用“五先五后”的调解方法,即“先看戏后说事、先算账后了事、先放气后说理、先把脉后治病、先戴帽后和好”,充分发挥了晋城本地乡土文化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市域社会治理中心运行一个月,就办理信访事项72件、审结司法确认案件240件、调解诉讼纠纷228件、仲裁化解民商事纠纷101件、办理援助、公证、仲裁、心理咨询等案(事)件共407件。
截至今年11月,治理中心已办理信访事项743件次(共接待群众来访61批次1973人次,办理来信35件次、网上投诉740件次)。审结司法确认案件530件,调解诉讼纠纷630件,仲裁化解民商事纠纷262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5件,法律咨询3305人次;公证事项453件,心理咨询178件。
一串串鲜活的数字告诉人们,这就是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所创造的“晋城速度”。
滴水见太阳:让每个案例告诉你背后的故事
李某某是四川人,2021年3月,经人介绍到晋城市某建筑工地干活。同年3月21日,在该建筑工地干活时从高处摔落,先后就治于泽州县人民医院和晋城市人民医院,诊断结果为:身体多处骨折、双肺戳伤。今年7月13日,山西金诚司法鉴定中心鉴定李某某三处骨折,构成十级伤残。
李某某是外来务工人员且离异,住院期间无人照顾,无助之下联系到了市法律援助中心。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及时为李某某提供了上门服务,在医院帮助李某某办理了申请手续。由于此时案件事实尚不清楚,李某某无法尽快拿到赔偿,中心工作人员就先行联系山西华真律师事务所律师,并与指定律师多次到该建筑工地了解案情,与工地负责人进行调解沟通。但因劳务关系主体不明、赔偿数额差距过大,三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2021年4月30日,李某某出院回到四川老家休养,因治疗尚未终结,无法进行伤残等级鉴定,案件暂时搁下。
今年4月,案件重新启动。李某某因经济困难、身体因素,加上路途遥远和疫情,无法到晋城索赔,只好通过邮寄方式重新办理申请和委托手续,通过电话沟通案件情况。4月14日,市法律援助中心正式指派山西华真律师事务所两名律师作为其诉讼代理人。承办律师根据案情为李某某拟好诉状,将山西省某劳务派遣公司、包工头起诉到泽州县人民法院。其间,泽州县矛盾纠纷化解中心组织了诉前调解,但因相关证据不足,三方仍未达成调解协议。承办律师又协助李某某申请了诉前司法鉴定。8月1日,由于三方分歧仍然较大,该案转为诉讼阶段,在此期间,承办律师与李某某通过电话、微信沟通案情、完善证据,使本案顺利开庭。因李某某无法到庭,庭审中,承办律师进行了举证质证,发表了代理意见。法庭主持调解,援助律师通过视频不断征求李某某的意见,终于当庭促成调解,签订了调解协议。经调解,包工头一次性赔偿李某某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残疾赔偿金等费用共计9万余元,于9月15日前履行完毕。
本案受援人是外来务工人员,举目无亲。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多次为其提供上门服务,援助律师多次深入工地调取证据、帮助调解,又在受援人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代其诉讼,通过邮寄、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帮助其完成了整个诉讼过程,用全方位、周到的服务为农民工讨回了公道,要到了赔偿。“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窥一斑而知全豹”。本案让受援人充分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感受到了法律工作者的热心和倾心,体现了法律援助扶弱济贫、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让成千上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外来经商者在晋城有安全感,为平安晋城、法治晋城、和谐晋城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事实就是最好的注解。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建成投运以来,受理了大量事项,有效推动了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真正做到了“一站式受理、多部门联动、全链条解决”,让群众既最多跑一次,又最多跑一地,最大限度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市域内,市级中枢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晋城市委市政府将继续深入落实省委领导指示要求,对标对表全国一流,找差距,补短板,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服务功能再拓展。具体的举措是:立足流程的一体打造,将各入驻机构工作流程各自工作的“小循环”,融入中心一体运行“大循环”,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工作闭环,保障办事效率和服务效能;立足信息化手段的延伸,汇聚网上信访、互联网仲裁、科技法庭、网格化管理服务等信息化平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化解方方面面的需要;立足防控风险功能的拓展和下沉,按月汇总和研判网格排查、信访受理、诉讼调解、法律咨询等方面的社会矛盾问题,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问题发生的前沿,延伸到原发地,防范市域内的矛盾纠纷和隐患问题外溢上行,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的“晋城样板”。晋城市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通过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使城市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积累更多的晋城经验,让晋城经验成为全国标准,在全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这盘大棋上,作出更大的“晋城贡献”。
李江明/文 石雅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