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警力下沉、派出所警力向社区前置的系统性调整优化逐步完成;城乡社区警务从“以打为主”向“以防为先”转变、“防范发案”向“防控风险”延伸;构建“数据大脑”,纵向实现“情指勤舆”向警务最基层延伸,横向形成整体联动……这是晋中市公安局榆次区分局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城乡警务建设改革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榆次分局紧扣上级公安机关一系列部署要求,高标准推动“一区一警两辅”和“一村一辅警”城乡警务机制建设,目前已完成74个社区警务室标准化建设,把公安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农村最前沿,下沉到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构建警网融合、智慧支撑、共建共享、因地制宜的“平安矩阵”。
变被动为主动
深耕城乡警务
“老张家和邻居因房顶安装太阳能的事吵得不可开交。”邻里间的一句闲谈,引起张庆派出所演武村警务室驻村民警刘福兴的重视。经过细致走访,刘福兴联合村“两委”、张庆司法所再次对双方纠纷进行调解,最终双方放下己见握手言和,一场矛盾及时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随着社区(村)警务室的相继建立,今年辖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67%,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张庆派出所所长寇旭东告诉记者,目前派出所工作初步实现了从“以打为主”向“以防为先”的转变、从“防范发案”向“防控风险”的延伸。
今年,该局74个社区警务室完成标准化建设、验收,辖区主要行政村全部覆盖,驻村民辅警全部入住,机关警力向派出所下沉、派出所警力向社区前置的系统性调整优化逐步完成。
“社村警务室民辅警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进百家门、建百家群、知百家情,把网格人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和警务人员的专业性优势结合起来,更加客观、公正、高效地排查调解居民间的矛盾纠纷,最大限度把矛盾消除在基层。”榆次分局派出所指导办民警李娜介绍说,随着城乡社区警务的“深耕细作”,该局辖区警情数同比下降10%,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45%。
截至目前,社村民警当场调处解决简单纠纷2125起,组织熟悉民情、群众基础好的“四员五老”调解一般矛盾纠纷89起,依托村(社区)党组织,协调法官、检察官、律师、人民调解员及相关职能部门集中“会诊”解决疑难复杂矛盾136起。
立足强基导向
警力下沉一线
“来自局机关不同部门的民辅警全部下沉一线,投身到社区警务、案件办理、综合指挥等各个岗位,很大程度缓解了派出所警力不足的制约。”郭家堡派出所指导员王勇说。
今年以来,榆次分局将基层基础工作作为贯穿警务机制改革始终的重要抓手,坚持向内挖潜,统筹警种部门资源和力量,采取机关民辅警自愿下沉基层、机关单位“捆绑”基层派出所等方式支持和补充派出所警力,最大限度将警力充实到基层第一线。
“今年局机关80名警力下沉派出所,接近机关总警力三成,如此大规模、大力度的警力下沉,在榆次公安历史上尚属首次。”榆次分局常务副局长姚毅表示,为确保警力真正“下得去、沉得住、做得好”,专门制定专项实施方案,从思想发动、警力配比、人文关怀、考核激励、政策倾斜等多个维度赋予制度保障,确保让下沉一线民辅警干事创业更有激情、更有动力。
“一个多月时间,我从一名合成作战辅警,逐步适应了派出所案件办理、接处警工作,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在新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价值。”郭家堡派出所案件办理队辅警牛泉泉下沉派出所以来,参与接处警401次,辅助案件办理28起,及时出警救助群众70余次,迅速成长为派出所工作的“多面手”。
聚焦智慧赋能
纵横整体联动
前不久,赵先生将一面写有“及时相助解民忧,失而复得暖民心”的锦旗送到使赵派出所,对社区民警寻回丢失的7万元现金表示感谢。
原来,赵先生外出办事时,不慎将7万元现金遗落在共享单车车筐内,当返回寻找时,已杳无踪迹。民警赶到现场,经多方调查、研判分析,成功找到捡走现金的群众,赵先生丢失的现金物归原主。
该局在警务室建设中,依托前期已建成的“雪亮工程”,融合搭建“监控视频平台”,按警务片区接入各警务室,强化数据应用,打通信息警务“最后一公里”。通过配齐移动前端设备,规范查询流程,为实现基层警务信息共享、研判预警、主动防范、整体管控提供了“数据大脑”。纵向实现“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建设向警务最基层延伸,横向形成派出所社区警务、案件办理、综合指挥的“两队一室”的整体联动,让基层警务更强、基础更厚、动力更足。
本报记者李勇强 通讯员成慧鹏 范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