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要闻

“一味良药”促改革行稳致远

——吕梁市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综述

  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为一项涉及部门众多,关乎群众利益,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改革事项,其成效如何,直接决定依法行政能否在基层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实,直接决定广大行政相对人能否充分感受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面对改革的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选择什么方向突破,怎样走出一条紧扣实际,尊重实际,进而激发活力的路径,吕梁市的经验是突出党委主导,凸显司法行政职能,制定切实可行办法,瞄准难点热点,全力确保改革始终蹄疾步稳,始终法治先行,始终善做善成。
  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来,吕梁市通过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建全机构、壮大队伍,完善清单、健全机制,规范程序、夯实保障等一系列“组合拳”,基本实现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有效破解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难题。

精准赋权“接地气”

  吕梁市从改革伊始就明确主导权掌握在哪里,哪些原则颠扑不破,为的就是改革基调吃透定准。市委专项办把调整公布乡镇(街道)行政执法事项清单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明确职责权限,划定执法红线,确保“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防止“大水漫灌”,确保基层“接得住”。针对向乡镇(街道)下放执法职权存在不分地域特色和实际需求“一刀切”的情况,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司法局围绕“缺什么、放什么、怎么放”面向县级执法部门和乡镇(街道)开展分级分类调研。市司法局利用10天时间走访25个重点乡镇(街道),召开38次座谈会议,了解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指导乡镇(街道)厘清县乡执法边界,分析研判执法队伍综合素质与承接能力,因地制宜实行“一乡镇(街道)一清单”,确保下放的行政执法事项有效承接。
  避免“不接地气”,确保基层“用得上”。针对放权过程中存在的“一放了之”问题,市级层面明确了乡镇(街道)执法事项来源,梳理执法事项参考目录86项(其中,行政处罚70项,行政强制6项,行政检查10项),县级层面汾阳市、中阳县、兴县等组织县直相关执法部门和乡镇(街道)围绕下放哪些职权召开对接论证会,将高频多发、基层管理迫切需要的执法事项,列为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编制的重点内容,确保下放基层的执法事项“用得上”。交城县、方山县、文水县、石楼县等召开政府常务会研究赋权事项,出台向乡镇下放行政执法职权目录文件,推动形成依法下放、宜放则放,赋权赋能、接单接责,用好用活、提质增效的良好改革势头。
  力戒“放权推责”,确保基层“管得好”。针对有的执法部门把放权作为“躲事避错”的借口,以及权力下放后的“放权即放任”等现象,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县直执法部门设定执法过渡期,针对复杂疑难执法事项县市区与乡镇(街道)联合执法,通过下派驻点、上挂锻炼的“传、帮、带”等举措,着力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强基固本“攒元气”

  顺利推进改革,制度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必不可少。吕梁市深知只有完备成熟的制度才能撑起改革的“四梁八柱”。该市把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作为规范乡镇(街道)综合执法的重要目标,通过制度管理引领深化改革,通过完善机制促进执法规范。
  聚焦“实用”细化制度建设标准。市级层面出台《关于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中持续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指引》等一揽子指导文件指导工作开展。通过统一执法袖标,亮明身份,开展执法;通过规范标牌标识,展现队伍形象,树立执法权威;通过落实执法资格管理制度,壮大执法队伍,今年乡镇(街道)新申领行政执法证797名。文水县政府印发文水县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等5个办法,在政府网站公示并作政策解读。临县完善《临县行政执法监督实施办法》等制度,强化执法监督。
  聚焦“实效”巩固制度建设成果。各县市区先后确认公布乡镇(街道)执法主体150个,编印指导手册、执法指引等5000余册,规范了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流程和文书格式;建立健全案件移送、执法协助等7项机制,调整完善行政执法公示、案卷评查等10项制度,填补综合执法制度空白。文水县试点先行,“四个一”工作法推进乡镇综合执法深入开展,率先举办大型专题培训,率先在全县范围统一执法标识、门头标志,率先启用行政执法专用章,打造“文水样板”。

多管齐下“增底气”

  改革的关键因素在人,决定要素也在人。吕梁市紧紧抓住改革的发力点和着力点,务求改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该市全方位组建执法机构。推动150个乡镇(街道)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加挂综合行政执法队牌子,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名称称谓、执法印章、标识标牌“三统一”,设置案件询问、行政调解、案件档案等办公功能区,配齐设备设施。目前,150个乡镇(街道)组建综合执法机构,1493名执法人员取得执法证件。
  全覆盖举办业务培训。大兴“学法用法、规范执法”之风,举办大型专题培训22场次,覆盖1493名乡镇(街道)执法人员。培训内容涵盖行政处罚法等方面,培训方式既有集中辅导,又有观摩教学,授课师资既有专家学者,又有一线力量,给乡镇(街道)执法人员提供“党建+业务”“理论+实操”执法套餐。7期行政执法大讲堂线上培训同步开展,全方位、多角度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各县市区先后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新时代基层综合行政执法”知识竞答,以考促学,提升执法质效。注重开展执法演练,汾阳市邀请公安、市场监管执法骨干对执法演练进行专业点评,改进执法工作。方山县采用县直执法部门和乡镇“一对一”包联的方式开展演练,提高实操水平。兴县组织15个乡镇拍摄执法演练视频,检验执法人员规范执法和处突能力,取得很好成效。
  全要素保障执法队伍。市委专项办、市司法局统一乡镇(街道)执法袖标,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水平。各县市区加大对综合执法工作的投入,配备执法车141辆,执法记录仪355台。各地将执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乡镇(街道)综合执法队资金投入。交口县为每个乡镇配备执法专用车2辆,汾阳市为全市乡镇(街道)执法人员采购发放5G信号执法记录仪70余部,中阳县专项拨款80万元用于购置执法装备。

引深探索“提士气”

  检验改革成效的好坏,要在基层实践当中去持续推进,累积经验,从而为改革赢得最大公约数。
  8月9日,全省深化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文水县召开。截至11月下旬,该市开展行政检查7690次,作出行政处罚355件,作出行政强制263件。文水县等还重视推行柔性执法,面对个别群众乱堆乱放,破坏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等行为,执法队员坚持处罚和教育相结合,先提醒警告要求整改,未依法整改的严格依法处罚,通过实行“有温度的执法”,引导当事人自觉守法。随着全市各地综合执法工作持续提质增效,基层治理更加规范精细,乡镇(街道)大街小巷商铺经营有序、街道干净整洁、车辆停放规整,村容镇貌大为改观,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的气息越来越浓。

本报记者杨锐 王文博
通讯员李瑞青 王殿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2-20期

  • 第2022-12-19期

  • 第2022-12-16期

  • 第2022-12-15期

  • 第2022-12-14期

  • 第2022-12-13期

  • 第2022-12-12期

  • 第2022-12-09期

  • 第2022-12-08期

  • 第2022-12-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