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有印记,它是否记录了山西法院人的奋斗轨迹?2022年,全省法院在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赶考”路上勇毅笃行。作为全省法院改革创新的见证者、法院故事的讲述者、司法正能量的传播者《,《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专刊用文字、镜头记录着法院的点点滴滴,用笔书写着法院的大事小情,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一线牵。
2022初心不改,2023扬帆起航。让我们捡拾时间的碎片,一起回望山西法院那些定格在过去一年里的精彩瞬间。
为民
为了心中那份坚守
站稳人民立场,就要厚植为民情怀。山西法院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为司法为民留下生动注脚。本报记者也用一个个沾泥土、冒热气、暖人心的好新闻、好故事、好作品,讲述着山西法院“司法为民新故事”。
小法庭释放大能量。为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我省法院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基层法院建立法官工作室、联络点、服务站、诉源治理工作站等,还将33个法庭“嵌入”当地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打造特色在线多元解纷模式,建成山西多元解纷平台,实现了平台互联互通、资源联动联调、治理共建共享,矛盾调解从“线下跑”到“网上办”,调解效率和调解效果双提升。了解到这些实实在在的为民举措,《真正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家门口”享受司法服务》《“解忧驿站”一站式为民纾困》《“小”网格“大”作用》等稿件陆续见报。
“做团结村民的‘贴心人’,乡村振兴的‘领路人’。”这是省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冯军在对口帮扶的浑源县大仁庄乡岔口村、石咀村调研、座谈时同驻村工作队队员说的话。今年以来,省高院党组通过党建引领,扎实开展“双联双促”共建活动,深入帮扶村专题调研、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一对一助学、走访慰问、普法宣传等,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来自法官37℃的温暖》《以法之名守护少年的你》《“拿上路费我们就回家收秋”》《两面锦旗背后的“双倍”满意》……这是一篇篇稿件的标题,更是全省法院人切实解决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的真实写照。
担当
这些保护安心又暖心
忠诚履职,勇于担当。这一年,山西法院人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在省高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法院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推动建立跨行政区域院府联席会议机制,构建我省知识产权保护三级法院联动机制,适时发布有关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妨害疫情防控犯罪等典型案例,让群众感受到了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司法保护。
2022年6月10日,省高院统一部署,全省三级法院同步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集中宣传活动。全省三级法院共1935名法官、干警走进公园、社区开展现场普法宣传,全力守护群众“钱袋子”。本报记者用镜头、文字记录了此次《共护夕阳红》的实况,大爷大妈在镜头前发自内心的感谢,让法院干警内心无比充盈。4月15日,省高院召开“依法严惩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共同构筑抗击疫情法治防线”线上新闻发布会,围绕涉疫情防控刑事案件十大热点难点法律适用问题,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常见易发的六类典型案件进行了权威解读、以案释法。本报及时刊发稿件《省高院线上解读涉疫案件十大热点问题》,用权威的发布让群众了解涉疫刑事案件如何处理,增强法治意识。9月29日,省高院发布2021年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暨十大典型案例。本报采写刊发稿件《以高质效司法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本次发布的行政审判十大典型案例,对于统一全省法院行政裁判尺度和法律适用,规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示范引导意义。
服务
让法治成为最亮底色
“服务大局”是2022年全省法院工作中出现的高频词汇。一年来,他们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2022年,我省法院持续完善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体系,实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归口审理模式,全面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司法法治化、专业化保障水平。稿件《当好“生态卫士”法护绿水青山》记录了汾河源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的正式启动,《陵川县法院用司法守护古陵“春”色》“见证”了王莽岭人民法庭的揭牌,《用司法守护美丽家园》对近年来全省法院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做了总结性报道。
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去年,《人民法院》专刊特开设了“助企纾困法先行”栏目,多角度展现了全省法院在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创建方面的探索和成效。《以公正司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助力复工复产和服务业复苏》《吕梁中院用法治力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我省法院积极出台相关规章制度,破解涉企案件的审判和执行难题等举措做了详细报道。《聚焦新问题探索新路子》《主动入企走访问需》记录了法院干警以实地走访、集中座谈、送法入企等方式,“把脉”企业发展中的法治需求,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最硬内核”。
传递
把精神送到群众心坎里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全省三级法院无论是居家隔离、坚守岗位,还是投身抗疫一线的党员干警,都第一时间收听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实况。自此,全省法院掀起深入学习贯彻热潮。
10月18日起,《人民法院》专刊开设专栏,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连续对全省法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情况做了深入报道。《深学细悟融会贯通履职尽责》《吹响冲锋号奋战60天》《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诵读经典悟初心提振精神铸铁军》《抗疫不停学“充电”不断线》……我省各级法院采取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线上答题、知识竞赛等“线上+线下”的方式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法院工作具体实践中,全力推动法院各项工作。
积极学习的同时,我省法院充分营造学习宣传浓厚氛围,激发广大群众的学习热情。《把党的好声音传到基层》报道了右玉县人民法院开展“理论宣讲到乡村、二十大精神润人心”主题党日活动,用接地气、贴生活、聚民心的宣传方式为群众讲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宪法宣传接地气》记录了左权县人民法院借“宪法宣传周”之机,到偏远的老井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宪法宣传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基层,传递到千家万户。
不懈
奔波只为兑现承诺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执行工作,则是这最后一道防线上的最后一环。2022年,山西法院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气魄,继续向“执行难”宣战。“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抖音老赖”“老赖广告电子屏”……全省法院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措施,让老赖寸步难行、无处逃遁。“春雷行动”“三晋执行利剑”,《人民法院》专刊直播跟进,腾空房屋、扣押车辆、司法拘留、案款发放,一个个执行的脚印踏在三晋大地,将“真金白银”放回群众的口袋,真真切切让群众感受到执行的速度和司法的力度。
2022年5月31日,《人民法院》专刊开通了“利剑出鞘、铁腕执行”专题版面,连续7个月追踪报道全省法院执行情况,每期一篇“法官VS老赖”栏目通讯。《“为躲还3000块,我快半年没回家了”》《90人9小时这波执行很给力》《自卸车“消失”之谜》《“法官快来,车找到了!”》《“僵尸”企业“起死回生”的背后》《被反锁的酒店房门》《查扣现场的“宫心计”》《豪华KTV的“落幕”》《以房抵债扑朔迷离真相竟是……》《找不到你我决不放弃》《邻里24年“拉锯战”看法官如何破局》《黄土陡崖里的“危房”》……每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背后都让人看到了执行法官的不易,也看到了司法为民的决心。
经历了刮骨疗毒的痛苦,也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新生。在新的起点上破解执行难问题,人民法院多了一份坚定自信,多了一份睿智从容,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义无反顾。
冲锋
“疫”不容辞传递正能量
2022年,山西遭遇了几轮形势严峻的疫情冲击,人民法院的干警们以“疫”为令,用速度、力度与温度书写抗疫答卷;用实际行动诠释法院人“疫”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穿上法院制服,他们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理念。安保大队严守入院检查“第一道屏障”,严格执行按要求做好人员登记工作,落实防控措施确保人员安全。法官们通过网络远程视频庭审,争分夺秒的办理着案件,全力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后勤保障干警不停歇,文件上传下达、餐食配备,做好在岗人员的后盾。换上防护服,他们是不惧危险的抗疫战士,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配合防疫办、社区宣传政策,协助工作人员录入疫情相关信息;采集核酸检测登记信息,维持秩序;在防疫卡口盘查登记,运送防疫物资,上门为特殊人群核酸采样……法院干警战“疫”路上的身影,本报记者用一张张图片记录着,传递着法院人的辛苦和担当。
2022年12月,诸多法院干警接连出现感染症状,但即便高烧不退、疼痛不止,他们依旧放不下身上的责任。为了让农民工拿到工资回家过年,为了让群众的烦心事早点了结,他们身体稍有好转又投入到一线工作,兢兢业业的法院人用血肉之躯为群众撑起了一片正义的天空。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人民法院始终树立大局意识,彰显责任担当,我们相信,阴霾终将过去,人民必将战胜疫情。
本报记者潘帅 曹佩 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