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要闻

民意为先 打击治理“双措并举”

——2022年全省政法工作回眸(中)

  政法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公平正义,直接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省各级政法机关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人民群众痛恨什么,政法机关就专门打击什么,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什么,政法机关就专事解决什么。
  我省秉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开展以“扫黑恶、治电诈、打盗窃、禁毒品、护民生”为重点的专项行动,2022年1至11月,全省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8.9%,其中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同比下降16%,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1.9%,全省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
  全省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宣传贯彻反有组织犯罪法,强力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向纵深推进。攻坚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实现破案数、抓获犯罪嫌疑人数上升和发案数、群众财产损失数下降的“两升两降”目标。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同心守护老百姓“钱袋子”。
  全省重拳整治群众身边的突出治安问题,深化“昆仑2022”专项行动,破获“食药环假”领域刑事案件1164起,涉案金额21亿余元。建立完善“小案快侦、抢案必破、盗案多破、有赃即追”打击新机制,立盗抢案件同比下降34.3%,破案率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
  全省大力加强公共安全领域监管,部署开展安全生产领域违法犯罪治理专项行动,推进全省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专项行动。开展民爆物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危爆物品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打击整治枪爆违法犯罪“1+3”等9个专项行动,确保民爆物品安全。狠抓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全省涉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4.68%、10.95%,未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追缴文物3037件,在右玉建立长城司法保护基地,在应县木塔、碛口古镇等地设立文化保护法庭,守护三晋历史文化遗产。
  全省倾力服务美丽山西建设,主动融入“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深入推行“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开展“打击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保护黄河中游生态环境”专项行动,探索建立“保护基地+专业法庭”服务模式,建立汾河源司法保护基地,设立18个环境资源法庭,以司法护佑绿水青山。
  社会治理这篇大文章,头绪繁杂,网络多元,牵一发而动全身。怎样做精做细做实这篇文章,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稳定的红利,既考验政法机关的创新智慧,也考验其执行推广能力。
  我省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及试点工作措施,更新细化山西省区域特色工作指引,推动形成省级系统指导、市级统筹主导、县乡强化落实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格局。定期调度试点工作进展,全国第一期试点任务整体完成率超过95%。指导各市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亮点,大同市、长治市、晋城市有关做法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
  我省做精做细网格化服务管理,以省委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开展党建引领基层网格治理行动,印发《山西省网格员管理办法》,建强网格党组织、优化网格设置、配强网格员队伍、健全网格运行机制、推进“警网融合”,目前全省共划分网格72812个,配备网格员75831名。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推动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融合衔接,11个市级中心、91个县级中心、836个乡级中心按照“三有”标准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
  我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基层检察室、人民法庭、司法所创建活动。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山西多元解纷平台调解案件19.39万件,调解成功率75.93%,全省法院诉服质效考核指标持续保持全国前列,诉源治理、多元解纷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强化法律监督促进诉源治理,检察机关一体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减少社会对立。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全年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1.25万次,调解纠纷13.07万件,调解成功率93.42%,推动成立11个市级访调委和92个县级访调委,人民调解在服务基层治理和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本报记者杨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03期

  • 第2023-02-02期

  • 第2023-02-01期

  • 第2023-01-31期

  • 第2023-01-30期

  • 第2023-01-20期

  • 第2023-01-19期

  • 第2023-01-18期

  • 第2023-01-17期

  • 第2023-01-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