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要提升网络识别侦查技术,对于买卖身份证的各类电商平台给予精准打击;网络平台也应增强法律意识,及时处理举报信息,不给假证制售提供交易场所
当前,一些专门制售假证的不法分子将制售渠道转移到线上,以隐晦的方式偷偷兜售各类虚假证件,形成更加迅捷、隐蔽的交易模式。有媒体报道,在一些网购平台、二手交易平台App、搜索网站中输入“搞笑证书”“证件办理”等关键词,便会出现很多相关商家页面。而为了规避购物交易平台通过敏感词进行封禁,一些商家还会主动将顾客引流到社交平台进一步沟通制作假证细节。
假证制售违法之举,根据法律规定,涉嫌构成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甚至可以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此类行为之所以屡禁不绝,无外乎是利益驱使。例如,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虚假身份证明购买车票,开办公司,开立各类手机、银行账户,申请贷款等,进而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获取高额利益。
依法强化打击线上制售假证力度,有必要加强平台的法律责任。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商平台经营者应对平台提供的商品、服务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和审核责任,比如屏蔽违法违规字眼。对此,一方面公安机关要提升网络识别侦查技术,对于买卖身份证的各类电商平台给予精准打击;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应增强法律意识,及时处理举报信息,不给假证制售提供交易场所。最后,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防身份信息泄露,避免出租、出借身份证等证件,为制售假证提供便利。
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