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后,曾缺乏自信与热情,没有责任与担当。青春时的叛逆、冲动、迷茫和无所畏惧,让我肆意妄为过、无法无天过,同时,也注定了我要经历那段一无所有的生活……
——戒毒人员张桐(化名)
张桐出生在工人家庭,父亲在房管所工作,母亲在县人民医院工作。她原本幸福的童年却因父母的离异而布满阴霾。尽管如此,高中之前的张桐依然是优秀的,满墙的奖状、年级的排名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妈妈的出走,让她的青春期变得叛逆、嚣张。
高二的时候,张桐认识了一帮社会上的人,每天都跟着他们瞎混。夜店、酒吧、迪吧也成了她经常出入的地方。
在那样的环境里,张桐认识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男人李响(化名)。也许是虚荣心作祟,张桐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帅气多金的李响。为了时刻陪他,张桐辍学了,还开始打扮自己,“享受”花天酒地、铺张浪费,而此时的她也彻底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迹。
“那段日子里,我在朋友的唆使下迷上了一种叫土制海洛因的东西。那是一小包像板蓝根一样的颗粒,烫在锡纸上黑乎乎的一片。”张桐回忆道,“起初,我很抵触,心里总感觉有点害怕。可在朋友百般怂恿下,好奇心战胜了恐惧感,我尝试了第一口,那味道很苦,吸进嗓子后不舒服,头也晕晕的。朋友又拿起锡纸喂我第二口,我狠吸了一口……”仅此一次,张桐便成了土制海洛因的“傀儡”。
“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那种东西有多大的危害,每天拿着几千块钱去买毒品。直到有一天,李响知道我染上这种恶习后,给我留了一笔钱,然后离开了我。而我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有所克制,反而因为不再有人管我而变本加厉。后来,我才慢慢知道那是会毁人一生的东西,可我却早已无法自拔。”张桐说道。
没过多久,张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送往省女子戒毒所进行为期两年的戒毒治疗。
“从我踏进戒毒所的大门开始,我才觉得我的人生或许还有希望,我的青春还可以重来。”张桐说,“这是一个纯净的校园环境,大墙隔绝了疫情的传染,也隔绝了烟雾与纷乱。在这里,我经过脱毒治疗期、教育适应期,正处在康复巩固期。我在一天天走向健康,走向正常。”
在省女子戒毒所戒毒民警的感化教育下,张桐清醒地认识到毒品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伤害,深刻地认识到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责任和担当。现在的张桐很庆幸自己可以重头再来,她说,在戒毒所里不仅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而且学到了生存的技能。她会在两年的戒治期里,保持好的习惯,坚定戒毒信心,坚决告别毒品。
“在深陷毒品的那几年里,我错失了太多美好的东西。从迈出戒毒所的那一刻起,我要重新开始,努力生活,重拾美好的人生。我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好,用最好的自己回报我的队长和关心爱护我的人。”张桐如是说。
本报记者韩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