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专题

边普查 边应用 边见效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选登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月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新闻发布会,国家减灾委秘书长、国务院普查办主任郑国光,国务院普查办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曲琦、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吴春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副司长陈雪峰,国务院普查办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培军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先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曲琦先生,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吴春耕先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负责人陈雪峰先生,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培军先生。
  下面,我们首先请郑国光先生作介绍。
  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亲自部署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强调自然灾害防治首先要掌握风险隐患底数,要开展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作为自然灾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被列为“九项重点工程”第一项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近三年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地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和“试点先行、适度扩面、全面铺开”的工作步骤,努力克服疫情等影响,组织全国近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来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第三方机构等,开展普查调查工作,基层社区(村)人员、志愿者等也参与这次普查调查,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任务,目前正在利用调查数据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
  调查是这次灾害风险普查的基础,其任务是,全面获取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3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1978年以来年度灾害和1949年以来重大灾害事件调查数据,以及重点灾害隐患调查数据。
  近三年来,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应急、气象、林草、地震等行业部门共同研究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其中调查类技术规范48项,统一的调查底图,统一的工作流程、统一的数据格式,以及统一调查时间基线(即2020年底),再分行业部门组织全国培训、研发调查和数据质检软件、组织调查、开展数据质检等,全国100%的乡镇、100%的社区(行政村)和7‰的家庭也参与了调查。通过上下各方协同推进,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任务。例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获取了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以及80多万处市政设施数据。交通运输行业完成了500多万公里路网、90多万座桥梁和隧道,以及6000多个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和千吨级以上内河泊位、1.5万公里的三级及以上内河航道的调查。林草行业完成11万多个森林和草原可燃物样地调查,检测实验室样品近80万份。自然资源地质行业开展了2081个县(区、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掌握了全国28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数据;海洋行业完成1.39万个(段)海洋承灾体以及6000多处重点隐患的调查。水利行业完成了全国水库、水闸、堤防等水利设施的调查,获取了干旱致灾调查数据7万多条。应急管理行业协同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行业获取了70万多个公共服务设施、近15万个危化企业(含加油加气站)、3万多座非煤矿山(含尾矿库)和煤矿等承灾体信息,450万条综合减灾能力数据,230多万条年度历史自然灾害数据。生态环境行业获取了全国民用核设施调查数据2.3万条。气象行业获取了10种气象灾害致灾因子信息664万条。地震行业获取了2.7万多个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钻孔数据。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统计局、银保监会、国铁集团等部门和单位根据任务分工,组织开展相关调查或提供相关数据,共享通信设施、农作物分布、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保险企业、铁路等相关数据。财政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普查工作。发展和改革委、中科院、工程院、能源局、中央军委联参战保局等积极参与普查方案和技术规范制定、调查工作协调、成果应用等工作。
  数据的质量及完整、规范是这次普查调查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的重要基础。参与调查的行业部门和各地按照工作方案和任务分工,分层级、分行业开展调查数据质检工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应急、气象、林草、地震等行业部门分别制定了调查数据质检方案,研发质检软件,组织专家队伍开展调查数据质检,包括现场抽查,质检通不过的,退回整改。向国务院普查办汇交的调查数据还要进行综合性质检,即检查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通不过的,再退回行业部门整改。这样的流程和方式确保了这次普查调查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地区抗灾能力,为全面做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地方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和技术队伍,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防灾减灾的良好社会氛围。
  目前,国务院普查办正在协同各相关行业部门和各地推进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常态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体系建设、广泛应用普查数据成果、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各地、各部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要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实际需求,组织做好普查数据共享和数据挖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今天重点通报这次普查的调查情况,关于全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我们将再安排通报。
  记者:乡村一直是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薄弱环节,请问这次普查有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情况?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
在这次普查调查中,针对乡村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特点,我们重点开展了三方面调查:一是覆盖乡村致灾要素及人口、房屋、桥梁、道路等重要承灾体调查,二是乡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三是以家庭为单元抽样调查群众灾害风险意识、自救互救能力等情况。目前,基本摸清乡村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下一步,我们以夯实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基础为目标导向,在普查成果转化为乡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精准转移避险。结合普查获取的乡镇(街道)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设施、应急装备等信息,完善应急疏散标识和路线,遇极端暴雨、洪涝、山洪、泥石流等突发灾害时,指导地方提前组织群众快速转移、快速避灾避险,切实降低人员伤亡。
  二是突出精准抢险救援。将综合物资储备点、救援力量、路网、灾害发生点等数据信息融入应急指挥“一张图”,促进就近合理预置力量资源,加强抢险救援装备物资高效调配,支持提升灾害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水平。
  三是突出精准监测预警。指导建设乡村地区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结合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要素和重要设施、重点场所等信息,支持灾害预警信息精准传递到村到户到人,提升灾害监测预警精细化水平。
  四是突出综合能力提升。指导完成市、县单灾种和综合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划示灾害风险区,支持乡村开发建设规避重大灾害风险源,助力规划布局防灾减灾资源,提升乡村综合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记者:此次普查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开展的综合性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目前调查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能否请您评价一下本次调查工作?
  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从这个字面上来看,就是要聚焦自然灾害,突出灾害风险,强调综合,而且落到普查,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能力。刚才讲到,这次普查参与部门多、人员多、层级多、链条长、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循,加之与新冠疫情防控同步,能取得今天的进展确实不易。我认为这次普查调查的工作,有四个特点。
  一是综合性,即多灾种综合、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调查综合、调查和风险评估区划综合等。多灾体综合,就是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六大类灾害的致灾要素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调查的综合,就是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同步调查,数据融合,并以此来科学评估和认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的水平;调查和风险评估区划综合,我们把调查作为一个基础,评估和区划是一个重点,依托调查成果,分部门开展单灾种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和区划,提出自然灾害防治的工作建议。
  二是协同性,即部门协同、上下协同、管理与技术协同等。部门协同,国家层面19个部门和单位参与调查,部门之间同步推进,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避免“木桶效应”,有一个部门落后,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普查的进展,所以,统筹协调很重要,也是这次的特点。另外,上下协同,因为这次调查涉及国家、省、市、县四级,有的还需要乡镇、社区(村)参与,做到层级职责明确、目标一致、衔接有序的上下协同也很重要。管理与技术协同,这次的普查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撑是普查的“两翼”,做到普查工作制度和技术体系相互衔接,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联合办公,形成管理和技术互为支撑、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普查工作格局。
  三是科学性,普查一开始我们就组织各行业的专家共同研究,编制出台48项调查类技术规范。这些规范既考虑行业技术规范和业务要求,又保障调查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工作的连续性,按照统一的技术体系,各灾种风险等级相对应,建立统一的普查调度平台,制备统一的调查底图,下发统一的制图软件,保证各行业间调查数据和成果共享共用,做到“一张图”展示。我们还组建了来自多部门、多领域的国家级、省级普查技术组,负责对普查调查、数据成果的技术审核和把关。同时还建立了调查数据质检汇交的“一清单、两办法”,健全逐级审核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调查数据可靠性。
  四是应用性,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把调查数据的应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推进,持续推进各地各部门将调查数据广泛应用,并及时把调查数据应用到风险评估与区划中。
  虽然有些行业部门组织开展过单灾种致灾因子的调查,但开展多灾种、多承灾体综合风险普查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循。这次普查还推动和完善了致灾因子调查,带动了承灾体调查,具有开创性。例如,第一次在统一的技术体系下开展普查调查工作,推动致灾数据和承灾体数据的有机融合,推进了部门间数据共建共享共用;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特别是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为我国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础;第一次补齐了1978年以来长时间序列县级尺度历史灾害数据不完整的短板,全面调查了1949年以来89场重大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灾情数据和救援救灾情况;第一次开展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
  记者:本次普查工作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重、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请问,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做好组织实施?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
这次普查工作确实点多面广、任务重,组织实施难度很大,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应急管理部牵头负责普查办的日常工作,王祥喜部长多次提出了明确要求,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班,充分发挥综合统筹等运转枢纽作用,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分级负责,各方力量密切协同配合,这也是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后统分结合、多方联动新机制的生动实践。
  我们在全国动员了近500万人参与,涉及全国所有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显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主要做到了“四个到位”:
  一是统一组织领导到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强调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李克强总理对做好普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王勇国务委员担任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19个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坚持全国一盘棋,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均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落实了牵头部门和人员、经费等保障。国务院普查办加强普查顶层设计,在多轮测试和试点试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普查制度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开展多层次全覆盖式业务培训,推动各项措施层层落实到位。
  二是部门分工协作到位。国家、省、市、县各级印发普查工作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分领域分层级开展致灾因子调查、承灾体调查、隐患调查、历史灾害调查、综合减灾能力调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齐抓共管,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协调解决数据采集、质检核查、汇交融合等工作中的问题,形成统一顶层设计、分门别类实施、统一标准执行的调查工作模式。
  三是地方分级负责到位。坚持把地方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压紧压实,省、市、县、乡各级逐级细化分解任务,形成有机衔接的完整责任链条。省级行业部门和普查办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对上衔接、对下指导督促作用。市县级作为调查实施的关键主体,普遍把普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点工作任务部署,建立健全督导检查、考核评价、追溯问责等机制,确保普查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四是各方协同参与到位。一方面各地各部门引入科研院所、第三方机构等专业力量,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另一方面,面向各类普查对象和社会公众,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普查宣传,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泛动员基层党员、社区工作者、假期回乡大学生等多方力量协同参与,全社会对普查工作给予了极大关心和支持。

据应急管理部公众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21期

  • 第2023-02-20期

  • 第2023-02-17期

  • 第2023-02-16期

  • 第2023-02-15期

  • 第2023-02-14期

  • 第2023-02-13期

  • 第2023-02-10期

  • 第2023-02-09期

  • 第2023-02-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