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警察,是法官,是检察官,是律师,是司法工作者……她们是政法战线上朵朵铿锵玫瑰,绽放着别样的“法治芳华”。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热诚、耐心、细腻、柔情,为法治建设增添了缕缕温暖的情怀。恰逢“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政法战线上的女干警们,一起聆听她们的动人故事。
乘风破浪 一路芳华
——太原公安城北分局女警的巾帼风采
默默耕耘,不畏辛劳,她们一直在服务群众的路上,心怀对公安事业的无比热爱,走过岁月匆匆,感受时光飞逝,变化的是音容笑貌,不变的是坚定不渝的从警初心。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记者走进太原市公安局城北分局,倾听巾帼事迹,记述不一样的女警故事。
东区派出所教导员张军娥——
大家口中的“娥姐”
从警30余年,张军娥始终战斗在基层一线,从基层民警成长为一名副所长,又从副所长成长为一名基层教导员,多年来荣誉加身,单单2020年,就荣获宣传能手、训练标兵、优秀公务员。
所里民警曾开玩笑说她身兼数职,既是民警又是内勤,还是教导员。单位、辖区职工,岁数大一点的、小一点的,都喜欢叫她“娥姐”。
“娥姐”对群众耐心细致,对犯罪分子却是嫉恶如仇。去年9月,她在所内值班,突然接到报警,称辖区某超市丢失十几个装菜的塑料筐。群众的事再小也要当大事儿办。张军娥仔细盘查监控,寻找蛛丝马迹,最终锁定嫌疑人。
辖区职工李某因某公司欠钱,怒气冲冲地向张军娥抱怨。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她先是稳定李某情绪,后让其详细说明原委。原来,由于单位改制,李某虽辞职,但与单位有着业务往来,后在结算时该单位欠其30万元,讨要近一年未果。生意不景气,加之老母亲住院看病用钱,急得他团团转。张军娥一边安抚李某先回家等消息,一边暗下决心把这件事管到底。她前后几趟去该公司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还款条件。
工作30余载,她和同事们战严寒、斗酷暑,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对得起群众的信任,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这是“娥姐”永远不变的追求。
分局综合保卫大队综合中队副中队长贾建华——
小小“萤火虫”的光和热
从警23年,贾建华一直在基层工作。她说:“警察给予我的更多的是使命和责任,是光荣而神圣的。我要像一只小小的萤火虫,尽最大努力发光发热。”
2012年-2014年,贾建华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记个人三等功一次;2017年、2018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9年被评为城北分局先进个人;2020年、2021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21年被评为太原市优秀党员。
成绩面前不骄傲、困难挫折不言悔,在同事们眼中,她是如“贾”包换的真大胆。
2009年,她和同事接到线索,要抓捕一名在逃犯罪嫌疑人,为讨生计,当时该男子在一家市场装卸沙子。为了不打草惊蛇,实施精密抓捕,她和同事伪装成买家,确认后,一通夹杂“暗语”的电话拨出,隐藏在外的民警们迅速出动控制住该男子。
无独有偶,在太钢厂区巡逻时,她发现一辆货车所载“物品”十分可疑。本着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的想法,她及时把情况汇报上级,随后就独自驾车跟随,眼看大货车即将出厂区大门,她一脚油门横在大货车前,在与驾驶人确认后发现车中的“物品”是水。虽是一场乌龙,但被领导同事们津津乐道。
有句话说“十年连长一团火”,但她比一团火还要“火”。这么多年初心不改,扎根基层,恪尽职守,做群众工作时用真心换真心。
分局监督室副主任段晓慧——
从军人绿到“警察蓝”
“自儿时起,我就有两个梦想——军人和警察。”
从军11年,段晓慧去到了最艰苦、最边远的地方,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新疆马兰。用她的话说,那里的风沙打磨了棱角,也磨练了意志,边远艰苦考验着初心,也锤炼了品格,这些是她人生最宝贵的财富。2008年,她获神舟七号载人任务银质奖章;2010年,获巾帼英雄先进个人,并荣获三等功。
2011年部队转业,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个梦想——警察。
从心爱的“橄榄绿”到神圣的“藏青蓝”,从军营来到警营。
从警10年里,她从事政治工作,当好全局民警的“娘家人”,组织、党建、人事、宣传、警衔、工资、优抚、培训等,每一项工作,都力求做好做细做到位。
从事监督室工作,她始终秉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作风,倾听群众诉求,制订务实举措。截至目前,分局信访案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并于2022年1月收到信访人赠送的一面锦旗。
她是群众心里的“贴心人”。去年,主动请缨下基层锻炼,体验到了公安基层工作的艰辛和繁杂,大到打架斗殴、盗窃,小到群众求助打老鼠,她在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在东区派出所值班时,她接到王女士求助,其在辖区内一洗车行办的卡还没用几次,就遭遇店铺关门、老板失踪的情形。接警后,她与同事赶往现场,通过中间人辗转联系上了老板。原来因为疫情,老板隔离在外地老家,一直没能过来,他承诺将剩余的钱先退还给王女士。这件“闹心事”,最终在段晓慧的努力下成功解决。
奋力向前,永不止步。2019年,段晓慧被评为太原市公安局优秀党务工作者、2021年被评为太原市公安局“最美退役军人”、2021年获太原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个人二等功。
女警故事还在继续,她们芳华依旧,她们初心依旧。
本报记者关振瑛
真相不至 探寻不止
——记静乐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王桂梅
从警25年来,静乐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王桂梅坚持扎根法医一线,勇挑工作重担、敢于攻坚克难,从一名普通的临床医学生蜕变成为优秀的法医。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凭借一份热爱,王桂梅刻苦钻研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刑法学等,常常苦读钻研到深夜。成家之后,她在警察丈夫的支持下,先后报考了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进修班、山西大学法律本科班,勤学业务知识,钻研法律知识,均以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自己,也很快适应了岗位需求。
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在1500多个现场勘查、1300余份痕迹物证的提取中,让一个个现场“复活”,令一件件证物“发声”,由法医领域的“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
25年来,直接认定犯罪嫌疑人35人;由她亲自参与、起关键作用的大要案件145起,侦破了20年以上命案积案2起。在公安部“团圆行动”中,她多次赴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找回失踪人员5名,还顺利完成静乐县公安司法鉴定中心资质的认定评审。
破解“密码”铁证擒凶
“还原案件真相,破解死亡密码,为死者伸冤,让生者释然”是她恪尽职守的诺言。工作中,她坚守“为逝者言,为生者权”的职业信仰,无论现场勘查,还是物证检验与保管,每一个细节,都彰显了一名法医工作者的尽职尽责和使命担当。
2016年6月20日,静乐县康家会镇康家会村的王某失踪103天。王桂梅带领技术中队全体民警赶赴现场。王某妻子常某一口认定其丈夫于3月7日外出打工,还经常与孩子们有微信往来,一切似乎很正常。王桂梅和同事对王某的住房和院子进行细致勘查,在王某的正房背后发现一处异样的土层,挖开土层,失踪3月余的王某尸体重见天日。面对铁证,常某交待了她杀死丈夫后埋尸的犯罪事实。
2005年5月16日,静乐县康家会镇石河村发生一起命案,被害人张某被杀死在自己家中,死者丈夫李某不知去向,儿女既不报案,也不提供父亲的行踪去向。尽管案情较为明朗,但死者儿女并不配合,案件一时陷入僵局。为了找到有力证据,王桂梅一边帮助刑侦队的同事展开外围调查,深入了解死者的家庭情况,一边克服技术中队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对被害人进行尸检。顶着异味,面对惨不忍睹的现场,她只身一人用3个多小时进行了解剖检验,查明死因,为案件侦破找到了关键证据。三天后,在铁的事实面前,李某交代了自己杀害妻子的犯罪事实。
2020年命案积案攻坚行动中,王桂梅发挥刑事技术优势,成功破获了20多年命案积案2起。
勇攀法医高峰
孜孜不倦的追求,刻苦钻研的品质,造就了静乐法医匠人王桂梅,更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有志者,事竟成,辛勤干,天不负”。
2018年1月,静乐县公安司法鉴定中心资质认定评审工作开始后,王桂梅克服县局技术人员少、任务重、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在局党委的后勤保障支持下,主动担当,白天出现场、搞检验,晚上、周末加班加点,整理鉴定中心历年来档案3240份,制定规范32项,完善流程档案12份,联系购置鉴定、实验仪器设备5台,并逐一校准。通过一个月的时间,静乐县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顺利通过评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先后4次被评为“全市刑事技术先进个人”;2013年,被省公安厅入选为“全省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人才”;2017年被评为“忻州市公安机关最美女警”;2018年受到忻州市公安局“个人嘉奖”,荣获“山西公安优秀女警”称号;2021年,荣记“个人三等功”,并当选为忻州市第五次党代会党代表。在《法医遗传学进展》《证据鉴识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优秀论文4篇。2022年,被公安部、全国妇联评为“成绩突出女民警”。
不忘初心警心,不负时代韶华。勇攀法医高峰的王桂梅,用勤奋、勇敢和执着,坚定着一路前行的步伐。
本报记者赵丽 通讯员韩波
为了群众的“安居之所”
——记保德公安新城派出所所长秦晓敏
谁说女子不如男,晓敏从来不说难。保德县公安局新城派出所所长秦晓敏身上既有“女汉子”的一面,打击犯罪时从不退缩;也有“柔情”的一面,走村入户帮助群众解心结。在她的带领下,2022年新城派出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爱民模范集体”。
新城派出所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处及县城新城区城乡接合部,辖区共有23000余名群众,其中惠民社区更是全县脱贫攻坚战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流动人口多,治安形势复杂。秦晓敏在全所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创新工作方式,“下班不下岗、接警随时办”,真正实现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承诺。
晓敏常说,天地有杆秤,人心是秤砣,你不关心群众,就不会在群众心中有份量。秦晓敏加大对辖区矛盾纠纷排查力度,群众身边的大小矛盾,邻里纠纷,她和民警们心中有数、耐心排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辖区。2022年以来,新城派出所共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4起,成功率达100%。
送醉酒群众或“走失”老人回家,上门关爱独居老人,这样的小事在派出所更是不胜枚举。2022年3月20日晚,一名“的哥”在微信群里报警称:开莱小区南门有一男子横躺路边,可能有问题。秦晓敏带领民警迅速赶往现场,只见该男子蜷缩着身体躺在路边,此刻大量的车辆不断通过,十分危险。由于男子神志不清,大家只好将他抬到路边,同时积极走访周边群众、店铺,在微信群转发寻人信息等。半小时后,群里有人提供该男子的大概住址方位,民警通过“一标三实”平台迅速确定男子所在小区,并与其家属取得联系,并将其送回。
为做到对辖区群众情况清、底数明,及时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更加便捷地服务群众,秦晓敏挽起裤角,带领派出所民警走遍辖区的山野村落、企业学校,逐门逐户开展摸排走访,和辖区群众“无缝隙对接”。
建立服务管理各类不同人群的微信群6个,与5000余名群众实现网上即时交流互动。2022年3月7日晚,该所从微信群获悉,杨家湾镇太平头村有一涉赌窝点,且参赌人数较多。8日凌晨,民警一举将该窝点端掉,当场抓获参赌人员17人,现场收缴赌资12000余元。
微信群“小平台”发挥着“大作为”,不仅仅是群众向民警提供案件线索,更是服务帮助群众的“直通车”,如今新城区的群众几乎都有派出所民警的电话和微信,民警也和很多群众成为了朋友,警民关系十分融洽。
秦晓敏无愧于辖区群众,而对于她自己的小家庭来说,却有太多的愧疚:丈夫、儿女生病时,她照顾不上;父亲、母亲过生日时,她回不了家。丈夫说:“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回了家也念叨的就是所里的事,时间长了家里的事也就不指望她。”与家人聚少离多,派出所成了家,家成了“旅馆”,孩子学业很少过问,难怪女儿抱着她说:“妈妈,我都快认不得你了……”
秦晓敏带领全所民辅警辛劳的付出得到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派出所成为街坊邻里心目中的“安居之所”。2022年,该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爱民模范先进集体”,晓敏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
本报记者赵丽 通讯员韩波
凡人微光 照亮希望
——记山西蓝天救援队常莉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18岁创业至今,36岁的常莉貌似文文弱弱,谈吐中却透露出骨子里的坚持。她将青春的蓬勃朝气、奋斗拼搏,毫不吝啬地践行在她的公益之路,这一走就是13年。在她眼里总有人“需要”帮助,在她心里总有人“被惦记”,她常说:“人的心底总是要有光的。”
2009年开始,常莉利用业余时间在太原市福利院献爱心。爱幼的同时不忘尊老,2010年她加入山西省城学雷锋志愿服务总团,持续帮扶孤寡老人、特困老人、五保户十余名。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常莉在2012年加入山西蓝天救援队。当同龄人在享受青春激情快乐时,她却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救援。
起初,稚嫩的常莉负责接听救援报警电话,对接求助者及家属,组织救援力量。接着,随男队友出任务,从不为自己是女生而矫情一分。走街串巷,甚至跋山涉水,通过消息扩散、调取监控、路线排查等方法参与儿童、老人走失救援数百起。
有热情更需要有技能,常莉兢兢业业学习急救知识,先后考取了红十字会急救员证和红十字急救培训师资证。凭借扎实的功底,她担任队内培训组长,不仅为队里提供培训,还带队为社区、学校等义务提供防灾减灾、急救培训上百场,线上线下累计受众超10万人。因为表现优异,2019年,山西蓝天救援队公开投票,常莉成为队里在民政厅注册的理事,负责队伍的建设工作。
2020年到2022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时好时坏。防控疫情人人有责,常莉除了日常救援,紧急状态下,便换装“大白”,冲锋“疫”线,为机关、社区、学校防疫消杀,面积达数万平方米。
前年,河南发生特大洪灾,她也第一时间赶往救灾现场。喝凉水、吃泡面、睡天桥,但这都阻挡不了常莉和队友不顾一切解救受难群众的决心。扶着颤巍巍的老人,抱着不谙世事的婴儿,泡在已经齐脖子深的水里,她无数次动容,再无数次行动。
一心奔赴在公益路上的常莉,谁能想到她还是一名八岁孩子的妈妈、一名在教育出版行业深耕二十年的公司的负责人。
“18年创业的艰辛,让我懂得珍惜、感恩,深知‘诚信第一’对于企业是优质基因,可传承、可影响。而公益,就是我汲取力量的源泉。”常莉常说,她是个凡人,需要光的指引,因为她笃定,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
本报记者李青
“警察蓝”最美的色彩
——记杏花岭公安分局民警李莹
“宣传民警就像警营‘吟游诗人’,阵地的坚守来自内心的热爱,心中的信仰付诸上下求索的践行。”在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宣传岗位干了近十年的李莹这样说。
在李莹看来,宣传民警的工作秘籍不在办公室,跟着基层民警随警作战,倾听他们的心声,书写他们的故事,才能为作品注入灵魂和力量,才能让当代警察故事充满生命力。
“下得去”是基础,同等重要的还有“想上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要领悟的精神也很多。”在她看来,宣传岗位学无止境是常态。
公安工作情系千家万户,多年的从警生涯让李莹深知,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大家没有节假日、休息日,为的就是保一方平安、护万家周全,而她要求自己认真对待的则是“记录”。
打开李莹的电脑,十几个T的内存仿佛进入时光机,杏花岭分局十几年的图片、视频按时间码放得整整齐齐,随便打开一个,就能带你走进一段真实的警察故事。
其中,有大型群众活动安全保卫任务中的民警,他们时刻注视人群动向;有暗夜下抓捕毒贩的民警,长久的蹲守后电光火石间人赃并获;有入户走访的民警,上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幼童,总能打开他们家长里短的话匣子;还有热热闹闹的警营文化活动,策划案、主持词、大屏背景、成片花絮,让你看到一群不一样的人民警察……
在这些珍贵的记忆里,虽然手拿相机、肩扛摄像机,但宣传民警不会出现在镜头里;撰文无数、键盘噼啪,宣传民警极少出现在文中。
在国庆节升旗、警察节宣誓这样的重要场合,参加活动的民警都穿着庄重、笔挺的警礼服仪式感满满地宣誓、合影留念。转头再看李莹,她可能或蹲或站或跪,或猫腰小跑,或充当人肉脚架,时刻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像她一样的许多宣传民警正埋头于工作,至于警礼服抑或是执勤服,她无暇顾及,满心满眼琢磨的就是干好本职工作。
2023年伊始,办公桌上的台历就已经被她标注出了所有需要做好宣传准备的节点,等待她的是忙碌而充实的工作,和更多亟待被发现和传播的警察故事。
本报记者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