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宋建峰)“过去的一年,我们做优做实人民至上,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必须把手伸得更长一些,用真情传递检察温度。”正如大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郑黎明所说,过去的一年,大同市两级检察机关牢牢对准人民群众的法律急难愁盼,充分发挥自身监督职能,多维度、下力气、出实招,以一件件深入人心的典型案例树立起了检察机关的良好法治形象。
据了解,大同市两级检察机关先后起诉食药领域违法犯罪3件6人,办理食药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0件,对郎某某销售伪劣医用口罩、涉案金额达12万元的犯罪行为从严追诉。掀起打击养老诈骗、医保诈骗的强大攻势,摸排涉养老诈骗案件16件。办理了涉案金额达2.7亿元的“3·15”医保诈骗系列案件,共起诉71人,守牢了百姓的“养老钱”“看病钱”。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讨薪维权难的问题,大同市检察机关秉持“不是口号喊得震天响,而是真正为党为民分忧解难”这一初心,帮助1274名外来务工人员追回欠款1840万元。聚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关于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调研报告》得到大同市委和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广灵县检察院办理的王某某猥亵16名儿童一案,不仅严惩了犯罪嫌疑人,同时还针对涉案学校存在的重大责任问题,向教育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切实斩断了侵害黑手。
与此同时,大同市检察机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内涵更丰富、标准更高的法治新需求。依托文物保护“院长+检察长”办案模式和文物保护检察室进一步深化合作,助力云冈石窟保护。强化寄递安全监管,针对利用寄递渠道实施贩运毒品等违法犯罪问题,向辖区内公安、海关、邮政、快递企业、物流中心等有关部门公开送达“七号检察建议”19次,召开座谈会16次,开展联合检查2次。
撑起安全生产“保护伞”,向辖区内应急管理、公安、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公开送达“八号检察建议”11次,深入安全生产关键环节进行督导调研15次。加大对贫困人口、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救助力度,共向255名生活陷入困境的受害人及近亲属发放司法救助金278万元,司法救助率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