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金桥花园社区,26幢高楼耸立,面积达198亩,视野开阔。这里处处透着品质:地面看不见一辆汽车、抬头看不见一扇框架式防盗窗、低头看不见一片垃圾。在社区的示范邻里中心,时不时还会碰到正在巡防的居民志愿者们。
“这里怎么跟我想象中的农村拆迁安置型社区不一样呢?”4月13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媒体浙江行”采访团来到宁波市鄞州区金桥花园小区,记者发出这样的疑问。
“很多来到小区的人都有这样的疑惑。”社区工作者戴辰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的平均房价比周边开发商楼盘还贵出2000多元呢。”
搭建“三治”桥
居民走向“幸福桥”
“我对现在的生活特别、特别满意!”邱大伯用两个“特别”,强调了内心的喜悦和自豪。他介绍,作为整村被征用后的潘火街道小花园村、土桥村村民都安置在这里,看着这里从无到有,他和这里所有人都要为建设好自己的家园而努力。
2000年,小花园村和土桥村的土地被征用。2014年,金桥花园社区正式成立。居民们的居住硬件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那么如何提升社区的“软实力”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治。”戴辰说,社区抓住乡情特色,将村里撤并的工作人员集中起来,再加上原两村村主任当顾问,建立起一个12人的社工团体。然后,每人负责300户,每50户推荐一名楼道长,金桥花园网格队伍顺利建成。说起这支网格员队伍,社区综合党支部书记陈芬相当自信:“我们社区还出了个省优秀网格员呢!”
除了网格员,社区还组建了3支平安志愿者队伍,分别负责志愿巡防、纠纷调解和楼道长队伍。调解团队出了很多“调解大咖”,调解成功了多起纠纷。尤其是有“小区老娘舅”之称的“春雨”调解品牌,获得了宁波市第二届最佳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组织。小区还把心理咨询和矛盾调解有机融合,已经调解家庭经济纠纷、老人赡养纠纷、邻里矛盾纠纷、婆媳纠纷等共200多起。
小区的德治和法治则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家和邻睦喜乐融,共荣互谅消纷争,生活垃圾分类放,五水共治齐响应……”这是小区的《小区公约》,因为朗朗上口被不少孩子当作儿歌在传唱,还为此特地打造了一面居民公约文化墙。
近期,电信网络诈骗让居民屡屡中招,小区特地推出了“反电信网络诈骗”平安专题讲座,由潘火派出所所长亲自主持。如今,金桥花园社区通过搭建自治、德治、法治桥,让居民走上了“幸福桥”。
科技赋能服务入手
破除居民“烦心事”
“我们小区自从有了人脸识别系统后,小广告已经成为历史了。”戴辰骄傲地说。一旦出现,也能通过智慧监控抓拍,并对贴小广告的人进行“惩罚”,让他将小区“牛皮癣”全部铲除干净。
戴辰讲的人脸识别系统只是其中的一样,此外还有智能高清人脸识别、高空抛物摄像头、垃圾点位监控、360度无死角旋转的摄像头、电瓶车集中充电点的监控,这些智能监控无死角保护着小区居民的安全,也便于解决社区治理难题。
例如电瓶车充电问题,小区在电梯内加装了“电瓶车识别系统”来对付“顽固分子”,一旦电瓶车进入电梯他就会产生警报,并开启电梯门停止运行,电瓶车推出电梯箱,电梯设备自动恢复正常。
这一切都与小区打造的“商居平安一体化”安全监管模式有关。“你看这个智能灯杆下有应急按钮,智能灯杆180度转动,有烟感、温感、智能抓拍等功能,应急按钮有一键报警功能,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中控室电脑就能提示报警。”戴辰现场演示着。
“说起这个智能电灯杆还立过功。”原来,居民鲍阿姨在商铺附近晕倒了,过路的居民发现后及时拨打了120,并当即按下智能灯杆下的红色应急按钮。指挥室收到警报后,立即联系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开展急救,然后由120送到医院。医生说,还好送医及时并开展了急救,否则后果不可想象。
同时,小区通过“智慧小区平台”引申了小区“知、智、治、质”的平安建设理念,将“智慧”和“志愿”相融合。通过智慧小区平台,引导居民人人参与小区平安建设。并通过“智慧平台”治理,使得小区居民真正享受“平安小区建设”的治理成果,小区居民有了真实的获得感。
本报记者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