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能提高效率,扫码本来无可非议,但扫码后还要被强制关注一些公众号或平台,得填上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过程让人烦不胜烦
手机是人们须臾离不开的随身物品。现在,除了打电话、发信息之外,手机用得特别多的就是“扫码关注”。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在北京某餐馆用餐后找前台服务员开发票时,对方表示必须扫码并关注其提供的公众号才能开具发票,理由是“不关注就拿不到公司抬头”。
这名消费者的遭遇不是个例。很多人可能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不管到哪,都要“扫码关注”,停个车要“扫码关注”,点个餐要“扫码关注”,甚至取个厕纸也要“扫码关注”。电子支付能提高效率,扫码本来无可非议,但扫码后还要被强制关注一些公众号或平台,得填上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过程让人烦不胜烦。不过是吃个饭、停个车、点个餐而已,为什么一定要消费者关注公众号?为什么要在缴费之前设置这一道道关口?拿开发票来说,消费者向商家索要发票天经地义,谁给的权力规定不扫就不给消费凭证?又凭什么让消费者提供这么多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了谁负责?
显然,商家之所以要消费者扫码并关注有关公众号,目的无非就是方便引流和后续营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用户黏性。在商言商,商家有上述需求或动机可以理解,但不能把是否关注作为能否缴费、开发票的前提。对于这样的“扫码关注”,有关部门应该及时跟进,对这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查处,不要让它给消费者添堵。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