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宋建峰 通讯员丰曼)去年以来,大同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完善法治大同建设系统工程,一体建设法治大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更好地发挥法治的支撑、服务和保障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大同市在全省率先出台《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基层法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出台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举措,成立全省首家“法考”基地,与大同大学开展法治建设战略合作,为进一步加大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培养力度提供坚强保障。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2年以来,大同市在全省创新开展了清理隐性壁垒规范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对市本级和市直各单位近10年来印发的7万余件各类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合规性评估,对市直各部门近4000项权责事项进行了实地核查,依法废止213件存在隐性障碍的“红头文件”,取消、规范248项权责事项,切实帮助企业打通各类断点、难点、堵点、痛点。该市还先后调整完善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共梳理出现有的27项执法权和承接省政府新下放的55项执法权由乡镇(街道)执法队集中行使,有效解决了基层一线“看得见、管不着”的执法弊病。
公共法律服务实现新突破。推进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全覆盖;优化114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证业务;“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惠及3.1万人次;在市民营企业服务中心设立政法机关服务窗口,为企业和商会提供常态化“法治体检”……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群众实际问题、化解了基层纠纷,让群众享受到法治建设的实惠,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安全稳定的法治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