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楠)近日,大同市司法局按照省委“唱好双城记、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决策部署,围绕市委“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主动担当作为,制定了《大同市司法行政系统服务“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明确15项具体工作举措,全力服务和保障大同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创建国家级法治政府为载体,为企业落地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对接北京高校及科研机构制定大同市人民政府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方案等规划。编制全市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和首次轻微违法免于处罚事项清单,引导执法单位对市场主体柔性执法。完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做好证明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探索开展“无证明城市”改革试点,切实解决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持续深化“清理隐性壁垒、规范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积极开展涉及营商环境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深入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防止任性执法、类案不同罚、过度处罚等问题,将涉营商环境法律法规作为年度普法要点和普法责任清单的重点内容。组织开展行政执法单位领导干部现场旁听庭审等活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带头学习贯彻落实涉及营商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以多渠道综合法律服务为抓手,为大同大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组建“民营企业维权律师团”,更好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常态化开展“万所联万会”“法治体检”活动,鼓励本地律师事务所积极对接京津冀大型律师事务所,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多领域务实合作。加大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交流力度,为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平台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开通中小企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建立快速受理办案机制。充分利用“12348”法律服务平台,采取网上咨询、网上审查以及电话热线等方式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对确需到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开展预约式服务。有效整合律师、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公证、仲裁等法律服务资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深度融合、优化升级,打造全市线上线下、业务联通的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开辟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引导企业通过仲裁、调解等非诉讼途径解决商事纠纷。
以涉企矛盾纠纷快速调处为保障,为创优营商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大同市民营企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大同市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调委会在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作用。聚焦提升服务质效,加强金融等重点领域法治保障,着力为金融行业量身定制法律服务产品,为金融业提供精细化法治服务。积极探索推进商事调解工作,推动设立市级商事调解组织,鼓励引入和选聘涉外商事调解高端人才,专业提供商事领域纠纷调解法律服务。
据了解,为进一步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大同市司法局将成立专项督导组不定期深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各单位就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督导。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进行表扬;对落实管理责任不到位、保障工作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对工作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照规定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