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要闻

市场要规范有序 企业要“照拂有加”

大同运用法治手段解决发展难题

  “与金融监管机构通力合作,全力为高质量发展建立平安、规范、有序的金融通道”;
  “广泛掌握新兴行业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务求为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正本清源”;
  “针对各类企业以及企业家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依法、果断出手,营造高质量发展安商、护商浓厚氛围”……
  5月24日,本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第二站走进古都大同。
  “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大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已全速启动,咱们市委政法委如何牵头,政法职能部门怎样协同配合,优质法治环境最终能为高质量发展带来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大同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艾凌宇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精准服务
量身定制政法产品

  “高质量发展是在更高水平之上的发展,其辐射的行业、带动的领域许多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最多的。因此,政法机关助推高质量发展,首先就要从这些行业和领域入手,要把行之有效的规矩立起来,把法律明确规定的执行起来,把需要完善的东西固定下来。只有这样,高质量发展才能行稳致远。”运用法治手段解决发展难题、疏通发展堵点,艾凌宇如是说。
  “金融领域除了我们熟知的银行,还包括保险、证券、典当、信托、小贷等,可以说是连接各类经济的重要纽带。我们政法委要领衔制定政法机关服务保障金融业发展的有力举措,为金融业量身定制政法公共产品,及时防范化解潜在风险。”大同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刘晋生说,该市要求两级党委政法委要协同相关部门,对地方的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进行摸底排查,法院、检察院、公安要严厉打击金融领域违法犯罪,加强与金融机构及行业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做好重大案事件风险处置工作,重点防范房地产业等系统性风险引发金融领域次生灾害,把金融风险防范在早、处置在小。司法局要充分发挥仲裁优势,拓展金融领域矛盾调解路径,促进金融领域纠纷化解。
  大同市中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中心支行、市金融办先后共同出台、探索制定了《关于推进建立金融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建立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了金融纠纷、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合力。市中院积极开展服务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妥善审理金融纠纷案件,两级法院受理金融案件261件,其中调解结案17件,撤诉45件。市公安局充分运用“云端”主战模式,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持续打击涉税、金融、市场等领域犯罪,共立各类经济犯罪案件52起,破案3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6人,涉案金额52883.06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17.41万元。化解非法集资积案2起。

依法整治
破解企业法治困惑

  “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企业以及企业家的切身感受尤为重要。我们一定得倾听他们的法治需求,破解他们的法治困惑,使他们能卸下包袱,放心大胆经营。”如何让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更足,大同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张力平对记者说道。
  张力平表示,大同市依法整治涉企积案挂案,法院、检察院、公安全面梳理民事、刑事、行政领域超期未结涉企案件,对不具备侦查条件和价值的案件一律不再“疑罪从挂”,依法作出结论。对确有必要继续侦查的案件,检察机关主动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共同推进案件办理。市公安局按照省公安厅、省检察院《关于开展涉民营企业经济犯罪“积案”专项清理工作意见》要求,召开积案清理工作联席会,深入各县区对积案化解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多措并举开展积案清理工作。截至目前,清理民营企业经济犯罪案件31起。
  针对民营企业反应强烈的执行难问题,大同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池春雷告诉记者,他们明确提出“要把生效文书上的白纸黑字变成企业家拿在手中的真金白银”。据池春雷介绍,去年大同市结合我省开展的“三晋执行利剑”专项行动,对涉党政机关、涉村居“两委”等五类执行案件重点攻坚,相继解决了一批重点案件,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终本合格率、执行信访办结率等核心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涉党政机关案件执行主体与义务主体执结率均达100%。党政机关、市属企业带头执行法院生效裁判,其他单位积极配合法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氛围正在该市初步形成。

司法联动
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法律服务没有最优,只有更优。如今在大同,支撑高质量发展背后的一揽子法律服务项目从新鲜“出炉”到具体付诸实施,每一步都“踏石有痕”。
  大同市法院系统加强“一站式、综合性”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网上立案、电子诉讼等手段提升涉企诉讼服务水平。检察院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依托12309检察服务中心,建立企业信访绿色通道,对企业控告申诉快速受理、及时处理。公安持续深化治安、户政、交管等领域行政管理服务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一次办好”。司法局制定出台《服务促进全市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六聚焦六保障”工作方案》,更好服务全市特色集群经济发展;探索公证参与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破产清算、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新型业务;牵头组建民营企业维权律师团,帮助民营企业依法维权;出台全市行政处罚免罚轻罚清单,推行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市场主体柔性执法。
  截至目前,该市公安机关今年共办理户口迁入“跨省通办”157人,户籍类证明开具“异地通办”6247份,全省通办业务49人。“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达180万人,办理业务234件。市中院有关涉企诉讼民事、行政一审立案50件,其中网上立案21件,占比42%;首次执行立案230件,其中网上立案186件,占比80.87%。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入开展免费法律服务咨询工作,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6058件,群众满意度达到99.98%。

本报记者杨锐 刘宏明 宋建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5期

  • 第2023-06-02期

  • 第2023-06-01期

  • 第2023-05-31期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9期

  • 第2023-05-26期

  • 第2023-05-25期

  • 第2023-05-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