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庭是人民法院联系群众的最前沿。为了充分发挥人民法庭一线发现矛盾纠纷、靠前化解矛盾纠纷、就地解决矛盾纠纷的独特优势,永济市人民法院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将骨干力量下沉基层,积极参与当地矛盾纠纷诉源治理和多元调处化解工作大格局。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发生在该院蒲州人民法庭和伍姓湖人民法庭的调解故事——
家事无小事 以法护万家
今年2月,蒲州法庭庭长、员额法官白玉砚接到了一起特殊的变更抚养关系纠纷案件,孩子的母亲为争得两个女儿的抚养权,将前公婆诉至法庭。接到这个案子后,有着丰富审判经验的白玉砚意识到该案没有起诉材料中描述的那么简单,便主动与当事人取得联系。白玉砚了解到,2020年孩子的父母离婚时,孩子由男方抚养。然而离婚不到半年,孩子的父亲就去世了,两个孩子便由爷爷奶奶负责照看。因为儿子去世,爷爷奶奶非常看重这两个孙女,但孩子的母亲改嫁后一直没有生育,也想要回孩子的抚养权。
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本着对孩子负责的初衷,白玉砚多次和双方沟通,耐心地从孩子的教育、成长以及亲情等方面分析、调解。最后,爷爷、奶奶和孩子的母亲达成调解协议,孩子继续由爷爷、奶奶抚养,孩子的母亲每周五可以接孩子过周末,双方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
家事无小事,家事即国事。蒲州法庭本着这样的审判理念,近年来重点关注家事案件中涉及离婚、高价彩礼、抚养费、赡养等民生问题,积极探索、研究家事案件的审理思路,总结经验,在杨马村、蒲州村设立法官调解室,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提升家事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今年4月,该法庭被省高院评为全省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人民法庭如何帮助群众实质化解决问题,是我们每个法官应该思考的问题。群众来到法庭,不仅仅要结案,更重要的是要了事。”白玉砚这样说。
聚多方之力 解源头纠纷
白老汉30多年前与前妻离婚后,再婚入赘到永济市城西街道某村,婚后生有一个女儿,女儿长大后也招亲成家。妻子过世后,女儿女婿因为变故也相继去世。多年来,白老汉一直由成年的孙子、孙女两家共同赡养。两年前,白老汉与自己和前妻所生之子白某取得联系,并表示想回闻喜老家生活。于是,白某便因为老人的赡养、财产分割以及老人的身后安葬问题与老人在永济的孙子、孙女产生矛盾,各方意见相左,分歧很大。
村干部得知此事后,便联系城西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一起协商。协商过程中,调解员陈潼兰了解到当事人之间关系较为复杂,也牵涉到很多法律问题,便与入驻在永济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永济法院诉调对接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让其参与其中。诉调对接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多方面了解了白老汉家庭的历史背景、财产和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分别询问了各当事人对赡养老人的意愿,了解了老人的日常开支、住房和生活环境等,又发动村里的热心人参与调解说和,最终圆满解决了这起纠纷。
2021年3月设立的永济法院诉调对接事务中心入驻永济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后,与一起入驻的婚姻家庭纠纷调委会、市城建物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事故调委会等建立了诉调对接机制。诉调对接事务中心联合各基层解纷单位,集聚各行业调解力量,诉与调无缝对接,调与诉互补,联动发力,密切配合,从源头治理了多起涉众矛盾纠纷,取得了较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诉调共联动 调出新路径
2022年设立的伍姓湖法庭,和永济法院诉调对接事务中心一道发挥作用。至此,永济法院的两个入驻机构被赋予更多的内涵与职责,充分发挥入驻机构信访接待群众的窗口、便民为民利民场所、诉调化解矛盾中心、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司法实践创新基地及环境资源审判六大功能。
伍姓湖法庭设立后不久,员额法官谢焕玲就碰到了一个棘手的情况。一对男女在外打工期间相识相恋,同居后女方意外怀孕,男方却不见了踪影。女方便找到男方在永济的家里,要求男方父母给个说法。“当时,女方情绪特别激动,说找不到男友就要自杀。后来我们了解到女方的母亲患了癌症,其心情极度糟糕,便立即启动诉调对接机制,邀请心理咨询师、调解员,联合法官一起研究制订调解方案。”谢焕玲回忆道。
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范春梅也参与了这起纠纷的调解。她表示,工作方案制订后,大家各司其职,通过面对面心理疏导、电话沟通、微信聊天等多种方式,连续3天和女方沟通,帮助她调整情绪,理性面对。调解员、法官也积极和男方父母取得联系,释法沟通解决纠纷。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法柔似水破坚冰,法明似灯送光明。法律工作者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尤其是在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诉源治理中,不仅要有理性的一面,更应该展现柔性的一面。“这个纠纷的成功解决,得益于永济法院多年来探索形成的诉调对接各项工作机制,更得益于永济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各入驻解纷单位的通力合作。这是我们永济法院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开展诉源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谢焕玲说。
通讯员靳彦 张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