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恒山,中国五岳之一,峰峦叠嶂,横亘塞外;云冈石窟,中华历史文化瑰宝,穿越千年,风采依旧。“生态名片+历史名片”正在成为大同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响亮招牌。守护锦绣山河,不让生态“蒙尘”;护佑文化瑰宝,留住历史文脉,大同法院人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担子显然不轻。
近日,本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走进大同市浑源县法院恒山环境资源法庭、云冈区法院云冈文化保护法庭,深度感知司法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一拍即合”。
作为全省第二家设立的环境资源专业审判法庭,恒山环资法庭从建立之初就把实质化运作摆在首要位置。
“我们不能牌子一挂,就万事大吉。”浑源县法院常务副院长赵峰说,他们经过充分考量,将环资法庭设在了全县三个派出法庭最有实力的一家。目的就是让有丰富基层审判、调解经验的法官审理最有“技术含量”的案件,避免环资案件出现后大家心里发虚、应对不足。
“环资法庭的牌子能加挂在我们东坊城法庭,这对我们既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考验。”东坊城法庭庭长余美告诉记者,恒山环境资源法庭,是以恒山生态资源司法保护基地为依托设立的审理环境资源类案件的法庭。职能主要包括,审理浑源县域内涉及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民事案件,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关的行政案件;审理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审查涉及生态修复方案及协议的合理性和可诉性;依法监督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义务人履行相应义务,对拒不履行义务的依法采取相应措施。同时,针对在审理生态环境保护案件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行政部门发出司法建议。
环资法庭秉承“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绿色发展”司法理念,逐步建立完善刑事、民事、行政环境资源类案件“三审合一”模式,着重在构建“审判+检察+生态”的多元治理格局、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司法功效。
“法庭成立至今,虽然案件数量不多,但我们没有等案上门,而是能动司法。一方面抓住现有的案件审理,力求审判一案,教育一片。另一方面,我们主动对接恒山景区管委会,了解管委会的各类法治需求,对症下药。”尽管环资案件审理在浑源县区范围尚属探索阶段,但在赵峰看来,只有自己先动起来,才能让专业法庭被大家逐渐认可。
前不久,恒山环资法庭抓住辖区一起盗墓刑事案件审理的契机,充分运用专业审判的优势,迅速查明了被盗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合理评估了涉案金额,对被告人做出了刑罚统一的判决。很快,恒山环资法庭法官将案件审理的有关情况,第一时间通报恒山景区管委会,以期使类似案件能在景区内得到宣传,最大程度增加法治教育的受众面。同时,恒山环资法庭法官还针对恒山景区游客日渐增多,旅游消费纠纷偶发的情形,特别申请加入到民事纠纷的调解工作中。“只要是围绕恒山景区的事,我们就不能袖手旁观,这样的法庭才能不断赢得景区管理部门的信赖与支持。”
如今在大同,保护云冈石窟,传承历史文化文脉正在成为各级各部门的高度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成立于2021年的大同市云冈区法院云冈文化保护法庭,从挂牌之日就被赋予了特殊使命。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属于大同,因此法庭的职责也不能单纯定位在审理案件上,要把依法判案与主动保护有机融合在一起。”从大同市中院主动下到云冈文化保护法庭那天起,庭长朱国峰就将派出法庭与云冈石窟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据朱国峰介绍,云冈文化保护法庭刑事、民事、行政审判“三位合一”,这种机制特点可以让他们服务云冈石窟保护灵活多变。法庭坚持凡是触犯到云冈石窟保护核心利益,坚决从严从快审判,突出法律的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凡是有利于云冈石窟长久维护的,必须将有关建议收集回来,并依法依规转送出去,力争件件有回音。
前一段时间,云冈文化保护法庭依法审理了一起生态环境污染案件,将从外地非法转运废弃化工物品,在本地进行掩埋处理的被告人绳之以法。同时,针对辖区非法采砂破坏水源的犯罪行为,立审立判,使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秩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更让人欣喜的是,云冈文化保护法庭全面加强与行政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对行政职能部门移送过来涉及云冈石窟保护的非诉执行案件强力推动,实现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去年7月,云冈文化保护法庭接到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移送的一起行政处罚案件执行申请。经过调查得知,被执行人因为煤矸石污染环境的问题,被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处以45万元的行政处罚。处罚决定下达后,被执行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对此,云冈文化保护法庭向被执行人发出强制执行法律文书,迫于压力,被执行人最终如数上缴行政罚款。
“云冈石窟当下的保护越来越精细,我们的司法服务也要顺势而变。”朱国峰眼里,云冈石窟保护,法庭内外皆能有所作为。
“咱们周边直升机旅游项目噪音太大”“不远处山上的光伏板辐射有点超标”……
“这些问题如果长期下去,肯定会对云冈石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希望法庭能多方对接,从法律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来自云冈历史文化研究院负责人的推心置腹,让云冈文化保护法庭的法官们有了工作方向。
“直升机噪音污染问题,我们会同生态环境部门进行了相关调查,确认属实。目前该项目已被生态环境部门叫停。”
“光伏板辐射污染问题,我们也与相关施工企业进行了接洽,他们承诺会使用科学环保的材料予以替代。”
在给历史文化研究院的问题回复函中,云冈文化保护法庭每一项都不敷衍,不拖沓。截至目前,云冈文化保护法庭共审结刑事污染环境案件2件、非法采矿案件4件,涉环境资源行政非诉执行案件2件,普通民事案件437件,接待来访咨询游客226人次,共为游客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各类法治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以案释法和提供法律咨询、诉讼服务等500多人(场)次。
本报记者杨锐 宋建峰 通讯员薛渊
短评
找准路径法院亦是发展“助推器”
大同市两级法院作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法职能部门,找对了路子、下足了功夫。
我们经常说,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大同市两级法院切准的就是影响营商环境的两项重要因素——生态因素+人文因素。
恒山环境资源法庭守护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壮美山河,云冈文化保护法庭护佑的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文脉。有了这两件“宝贝”加持,何愁引不来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金凤凰”。
真心期盼我们的政法职能部门都能选准、找实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领域,发挥自身独特的职能优势,真正让能动司法的理念折射进每一次影响深远的实践中。
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