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前沿和“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为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阳泉市城区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牵引,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综治中心巩固提升年为抓手,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依托,将基层党建和平安城区创建有机融合,积极探索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全力做好“党建+网格+服务”文章。
“党建+网格+志愿”服务
让民心更暖
为整合“党员+网格+志愿”力量,积极推动党员示范带头作用,阳泉市城区组建以党员干部为核心,全科网格员为主体,微网格员、骨干居民及驻地单位负责人等志愿者为补充的优质服务队伍,打破网格内群众服务活动单一、资源分散的困局,运用多种形式做精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融入网格,达到服务零距离,基层治理全覆盖。
滨河东社区针对自闭症儿童开展了“星儿课堂”志愿服务活动,给他们提供交流、学习场所,通过开展“爱在星空下”亲子活动,让家长们抱团取暖。一名家长直言:“这样的活动太贴心了,让我们焦虑的心得到安抚,更让我们心里的困苦有了诉说渠道。”
“党建+网格+公共”服务
让生活更美
阳泉市城区不断深化“党建+网格+公共”服务,积极探索为民解忧新途径,为居民提供更新颖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有效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困”,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谢谢,要不是你们帮助解决,小区环境不知道会成什么样。”村民刘师傅拉着网格员的手连声道谢。原来,村里下水道由于水井堵塞,造成污水横流,整条街弥漫刺鼻的味道。网格员发现后,立刻联系村委会,村委会与市自来水公司联系后,市自来水公司及时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抢修,将水井管道疏通,保证了村民正常生活。
“党建+网格+便民”服务
让效率更高
阳泉市城区始终秉持“一次办好”的工作理念,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扎实推进“党建+网格+便民”服务,多措并举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环卫工人很辛苦,这几天比较热,坐这里歇一歇,喝点水。”在新华东街社区阳光广场“便民小屋”,一名身穿红马甲的网格员给环卫工人递上一瓶水。这个便民小屋是由核酸检测亭改造而来,屋内整洁干净,配备瓶装水、书本、护具等物品。“变身”后的小屋,围绕居民需求和便民服务规范管理,发挥“一室多用、共建共享”的改造理念,为户外工作人员、居民提供临时休息、饮水等便利。
“党建+网格+为老”服务
让夕阳更红
为充分发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阳泉市城区深入推进“党建+网格+为老”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服务,全方位呵护“最美夕阳红”。
义东沟社区网格员石梅手把手地教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怎么用微信付钱?用手机怎么缴纳水费电费?石梅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咨询。“武奶奶,您打开微信,我教你……”她关切地看着武奶奶,生怕她没有学会,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又把目光转移到手机上,继续进行细致讲解,“点这个图标,就可以足不出户缴纳水电、医疗费啦。”
各街道通过开展“网格+为老智能手机教学”服务活动,大大提高老年人运用智能手机水平,有效防止了老年群体被电信诈骗。
“党建+网格+宣传”服务
让居民更懂
为更好拉近党和群众的距离,提升群众对政策方针、政府行为的知晓度,阳泉市城区以抓党建促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行动为契机,深入开展网格管理宣传。网格员化身宣传员,运用多种方式将方针政策、惠民举措等最新资讯传递到每家每户,让宣传服务遍地生花。
新华西街社区主题公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小马扎议事会”上,网格员白文博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与居民生活最贴近的内容为“小切口”,与他们聊变化、谈民生、话心声,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传播到每个角落,把有深度的理论和有温度的故事“宣”出热度。
阳泉市城区“党建+网格+服务”活动的开展,使得居民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真正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落实,搭起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连心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魏巍 通讯员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