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快来人!在这儿!”
“老杨?老杨!醒醒!”
7月17日9点35分,一场投入130多名救援人员,历经89个小时的生死营救,在响彻山谷的欢呼声中终于落下帷幕……
7月的五台山景区是旅游旺季,游客激增,不少户外爱好者也慕名赶来。
7月13日17时10分,忻州市公安局五台山分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求助称:6名游客从北京到五台山徒步朝台,在东台顶到护银沟途中,66岁的杨某森体力不支,就地休息。团队经协商,找到有信号的地点报警求援,但返回寻找杨某森时,发现其已不在原地。
针对这一情况,忻州市委书记朱晓东,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建国,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卓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新年等领导第一时间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组织相关部门专业力量全力搜救、科学施救,保证人员安全。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史红波立即组织公安、消防等精干力量组成救援组展开搜救。
五台山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救援队立即奔赴距离报警人发送定位最近的地点——南梁沟。救援途中,恰逢小雨起雾,山路崎岖湿滑,车辆无法通行。眼看即将入夜,五台山夜间气温会快速降低,深知“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援民警果断弃车,携带救援装备徒步前往报警人位置。
7月14日凌晨1时05分,全装备徒步12.5公里的救援民警终于在护银沟到东台的一条崎岖小路上陆续找到5名游客,但走失人员杨某森仍未见踪影。由于杨某森手机关机,无法定位,而一场雨也抹去了路上一切行走的痕迹,救援难度大增!
五台山景区山高林密,地势复杂,夜间下雨导致大雾弥漫,救援民警很难分辨方向。队员们急中生智,升起无人机做指引,彻夜在大山中艰难搜寻,至7月14日早7时30分,仍未寻得走失人员。
五台山管委会牵头成立救援领导组,抽调公安、消防、应急等相关部门加入救援,并组织五台森林消防专业救援队、市应急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平安天龙救援队等专业救援力量共130余人,调派车辆20余台,24小时开展全面救援工作。以失联点为圆心,各救援队分三路开展地毯式搜救,同时用无人机对失联点四周的峭壁、空旷地带进行搜寻。
这是一场耐力的比拼,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角逐!白天气温炎热,一米多高的草和荆棘遮挡着视线,根本无法用无人机搜索,队员们只能顶着烈日满山遍野搜寻;夜间,山中气温能降至六七度,让救援困难重重。但救援队员们一心只想着救人,大家打开身上包括电筒、肩挂警灯等所有光源,扯着嗓子边搜边吼。五台山公安分局巡特警队员张龙为了加快搜索速度,不慎摔进2米多高的沟里,在队友的帮助下,爬上来后继续搜寻。许多队员找着找着忘记了倒班时间,夜班白班连着干……
7月17日,眼看各救援队搜遍所有可能路径仍一无所获,指挥员果断转变思路,专门针对人员无法通行的山沟险壑展开全面排查。队员们抱着手锯、切割机“披荆斩棘”,在一条条长满植被的沟壑中搜寻。上午9点35分,终于在靠近三道坡的一条沟内找到了杨某森。此时老人斜躺沟内几近昏迷,脸色蜡黄,受伤的腿脚浮肿发白。
“水!给我一瓶水!”俯身在老人身侧的救援队员转头呼喊。他们一边给老人喂水,一边紧急呼叫救护车。随后,救援人员有的围成“沙发”让老人靠着,有的脱下衣服为老人搭了一个“凉棚”,还有的为老人处理擦伤。直到众人合力将老人抬上救护车后,大家紧绷了几天的神经才彻底放松。
原来,杨某森与同伴相约原地等候,但同伴报警返回时,因山道蜿蜒陡峭,十分相似,误入另一条山道。而杨某森等到天黑仍未见同伴,就独自找路,最终迷失方向。目前,杨某森老人已得到救治,脱离危险。
漫长的89个小时,每一分都承载着被困老人生存的希望,每一秒都寄托着救援人员执着的追寻。当老人获救的那一刻,喜悦挂在所有人脸上。
本报记者赵丽 通讯员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