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素有“无上国宝”之称的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千年风采依旧的古建筑和各类造像是如何抵御火灾侵害的,今天,就跟着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大同华严寺,看看它有着怎样的防火锦囊妙方。
走进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华严寺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注消防,生命至上”和“华严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及安全疏散图”的宣传展板,仔细阅读内容,就能对华严寺配置的消防器材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再往里走,“禁止吸烟”“应急疏散通道”“消火栓指示牌”“古建筑消防安全提示”“消防疏散图”等消防标识随处可见,时时处处都在提醒参观的游客,要提高防范意识,杜绝火灾隐患,同时也使进入景区的游客安全感倍增。
华严寺古建群分为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下华严寺位于上寺的东南侧,相距不远。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等。华严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寺内建筑均以木构架为主。古人在建造华严寺时,为了降低寺庙发生火灾的概率,除了在每个寺庙的屋顶上放上喜水的鸱尾外,还在寺庙的每一根柱子上涂抹了独特的防火漆,并安放了随处可见的太平缸,这其中有对平安的美好希望,也包含了具体的措施,可见古人在做好防火方面确有独特的智慧。
经过岁月的打磨,华严寺内的文物古建日益老化,木质结构更加干燥,导致其耐火等级较低,极易发生火灾。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给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防患于未然,对于景区文物管理所的员工来说,绝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负责景区消防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节假日外,景区每天接待的游客至少有6000多人,为了保证景区的消防安全,寺庙不仅将华严寺打造成了无烟景区,还在华严寺最高的塔——华严宝塔顶端安上了避雷针,同时在宝塔四周安上了加压泵,以免发生火灾时,消防井水喷射高度受限,不能全部熄灭火苗,发生二次燃烧。
在硬件和建设方面,景区文物管理所也不断加大投入,设置了专用疏散通道10个,其中有可供大型消防车进入的专用消防通道;配备了专业的地下消防给水系统,包括地下式消火栓35个、300立方米消防水池一个。同时,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微型消防站建设,并配备了消防作战服、消防器械及小型消防车。景区文物管理所还根据建筑特点,配备了ABC类灭火器350具、两公斤二氧化碳灭火器8具、推车式二氧化碳灭火器4具、消防沙袋若干,并在景区安装了红外热感摄像头,对景区内外各区域进行严密监控,确保景区消防安全无死角。
作为国宝守护者,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华严寺景区文物管理所多年来始终把做好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抓,把预防火灾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我们是每3人分一组,每人值班24小时,负责当班的人员每日要在景区开展日常防火巡查4次。”负责景区消防安全的工作人员说,“华严寺消防工作的难点是,它不仅仅是文物保护单位、重点旅游景区,同时也是一个宗教场所,香烛、明火以及易燃物品众多,这对消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景区消防安保人员介绍:“为了确保寺院消防安全,我们对古建筑中重要的木构件部分、重点保护部位与古建筑内悬挂的各种棉、麻、丝毛纺织品饰物和帐幔、伞盖等进行了拆除,并将原来寺庙里的电源引出外墙,从源头上杜绝火灾隐患。”
文物管理所除了日常强化消防安全管理、火灾隐患无死角排查、维护消防器材设施、规范香客用火程序,更是经常把消防部门的专业人士请到寺内,针对火灾引发的原因、火灾的类型对员工进行培训,并对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作演示和指导,强化员工对消防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和对紧急求援事件的反应灵敏度。2015年,文物管理所向政府申请购置了一辆轻型消防车,并邀请了大同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支队专业人员,对消防车驾驶员和水带操控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相关人员专业技能,形成整体战斗力。
除此之外,景区讲解员还将消防小提示、小知识融入到讲解中,时刻提醒游客注意消防安全。“不管您在哪个景区游览,都不能携带明火、抽烟、随地扔烟头,尤其是像华严寺这样全是木结构的地方,一旦发生火灾,好几千年的文物将毁于一旦,对人类文明是巨大的损失。”
文物古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更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保护它的消防安全,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安全使命。
本刊记者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