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阳城县司法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局,聚焦社会治理难题,大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强化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建设和队伍能力提升,不断探索、创新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
目前,全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基础扎实、体系健全、机制完善、协作密切、联动高效,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实现全覆盖,人民调解专家库力量充盈,以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为代表的社会调解发展迅猛,生机勃勃。2022年至今,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计入户22000余户,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442件,其中诉调对接工作室成功调解各类案件741件,访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信访事项17件,化解11件,在诉源治理、信访化解和“治未病”等方面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四力融合”构建大调解格局
为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解决渠道,阳城县司法局以“较小纠纷不出村、一般纠纷不出镇、重大纠纷不出县”为切入点,推行“3+4”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
“3”指的是“三级联调”,就是打破层级区域界线,打通上下协作环节,积极发挥县、乡、村三级各自优势,努力做到一般性纠纷就地及时化解,重大复杂矛盾三级联合会诊、联动化解、集中攻坚。2022年,该局组织县、乡、村调解员运用“三级联调”机制,成功调处了一起跨区域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以最快速度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4”指的是“四力融合”,即加强基层调解员与网格员、“一村一法律顾问”的力量融合;加强基层调解组织与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和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等社会调解组织的整体融合;加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融合;加强人民调解智慧平台与综治平台、信访平台、法院解纷平台、公安掌上平台的信息融合,通过不断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持续优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
跨平台整合一站式解纷
为高效便捷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群众“跑一地进一门”就能办成事,阳城县司法局在县委、县政府、县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于2021年12月整合原有县矛调中心和信访接待中心,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
该中心整合入驻县法院阳西法庭、检察院“三心”检察为民工作室、心理咨询志愿者协会、法律援助中心、行政复议、劳动争议化解、商事调解等资源,创新“1263”工作模式,对群众诉求实行“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以此为牵引,阳城县进一步推动乡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县乡一体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尽最大可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解决在县域之内。
“三端发力”全流程解决问题
通过多年实践,阳城县司法局逐步摸索出了“硬三步”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从前端、中端、后端持续发力,全流程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强化排查,注重防范。按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本原则,实行县级每月一排查、乡镇每半月一排查、村(社区)每周一排查、重大节假日期间重点排查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加强矛盾纠纷的分析研判,建立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强化社会风险评估和防范预警,统筹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与法治宣传,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做到纠纷排查制度化、分析研判常态化、源头治理精准化。
加强联动,多元协作。对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实行“三长”集体会诊、专人专班、调处听证、“一卡通”流转、心理干预等工作制度,有效整合多方工作优势,全面构建协作联动机制。
跟踪问效,督促问责。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主动跟踪,积极引导当事人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确保调解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坚决避免因处置不彻底造成历史遗留问题。对一时难以化解的采取应对稳控措施,严防发生“民转刑”案件转化和极端严重信访事件。通过跟踪回访、案件评查、工作考核相结合,以责任追究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保证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群众满意。
本报记者郭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