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偏关县持续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以“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为抓手,统筹推进平安、法治“两个建设”,把“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数治为辅、善治为魂”作为乡村法治建设的基本思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党委重视、政府支持、社会参与
偏关县委高度重视乡村法治建设,将法治乡村建设纳入全面依法治县和乡村振兴总体战略,县政府围绕法治乡村建设,从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保障。各乡镇组建由乡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乡镇长为副组长,乡镇执法人员、派出所所长、司法所长、网格长(员)、人民调解员、免费法律咨询人员、“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乡村法治建设工作组,在法治乡村建设中发挥法律法规“讲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的积极作用。
全县各部门专门指定一名副职分管法治乡村建设。同时,组建由退休干部、退伍军人等组成的法治乡村建设社会监督员。全县上下实现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有人领、责任有人担、任务有人推的工作局面。县司法局进一步发挥统筹指导作用,不断凝聚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的力量,为法治乡村建设搭建服务实践平台,共同推动乡村法治建设,大力营造良法善治的法治乡村建设氛围。
狠抓乡村治理,突出“五治融合”
强化自治支撑作用。该县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村级议事决策制度,制定完善“一约四会”,突出“能人带动”行动,县级部门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相关支持政策29项,146名能人带动91个村2990余人增收致富。
强化法治约束作用。组建偏关县访调对接委员会,构建诉前委派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调”对接机制;完善和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全县150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培养“法律明白人”468人;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防范境外宗教渗透活动打击力度,建设平安乡村。
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乡村延伸,开展移风易俗、孝善敬老、示范引领等行动,增强农村文明意识。
强化数治赋能作用。结合数字乡村示范创建,打造数字乡镇8个、数字乡村4个、数字社区1个,力争成为全市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进行改造提升,乡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全面整治。
强化善治维稳作用。学习借鉴“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推行“信访代理”制度,设立乡、村两级信访代理机构,聘请信访代理人,真正实现把服务窗口设在群众身边,把矛盾冲突化解在一线,把困难问题解决在基层。
深化法治实践,加强社会治理效能
“关键少数”更加注重法治建设。该县落实领导干部述法制度,推进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全覆盖。通过农村学法用法大讲堂、干部在线学习、法律大讲堂等方式,组织公务员开展法治培训和考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述法考评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覆盖率达100%。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推行会前学法制度。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党委(党组)会前学法达300多次,持续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
能力现代化建设得到有效提升。该县进一步优化法律服务水平,组织全县8个乡镇的行政村居和社区居委会签订2023年法律顾问合同。建立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履职评议和工作例会制度,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的监督和管理。
法治文化建设氛围更加浓厚。各单位、各部门、各乡村在打造党建阵地中都融入了法治元素。通过法治阵地建设,形成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法治文化阵地覆盖面不断得到扩大。普法主管部门通过普法微信公众号、普法专栏等重要新媒体资源,形成立体化、多渠道、全方位的法治宣传方式。
今后,偏关县将以提升普法针对性、法治实效性为着力点,总结法治乡村建设经验,在全县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努力实现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同步提升。
本报记者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