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犬,也是战士!它们精通“十八般武艺”,在各种危险的灾害现场,能够帮助消防救援人员搜寻幸存者,它们是消防救援人员的无声“战友”。优秀的搜救犬背后,必然有优秀的训导员。从配发搜救犬的那一刻开始,训导员就要投入大量心血,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才能与搜救犬逐步形成默契,收获搜救犬“绝对服从”的训练效果。今天,让我们走近训导员,来倾听——
训导员:杨孟余
搜救犬:红利
“坐、卧、立、叫、来、靠……”这是搜救犬红利最常听到的指令,每每听到这一连串的指令,红利总能熟练完成规定动作。相比熟悉的指令,更让它感到亲切的还得是朝夕相处的训导员杨孟余。
云南小伙儿杨孟余是吕梁市消防救援支队孝义大队的一名搜救犬训导员,而他和红利的故事要从2020年说起……
2020年,杨孟余从就职的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搜救犬培训基地带回一只2个月大的马里努阿犬,取名红利。也许是因为职责所在,亦或是对狗狗的喜爱,自打红利进入基地,杨孟余就把它当作自己的孩子,呵护有加。上班时,杨孟余根据训练科目对小红利进行初期的、简单的游戏培训。下班后,他便把小红利带回家喂养照顾。几个月下来,红利慢慢地习惯了基地的生活,也习惯了那个日夜陪伴着它的“铲屎官”。
和搜救犬变得熟络只是第一步,想要做到与幼犬配合默契,还得再想其他办法。经过再三考虑,杨孟余决定把行李搬到犬舍,与红利同住一屋。细心观察红利的生活习性,掌握它的心理活动,开始了“人犬合一”的训犬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杨孟余和红利终于变成了彼此“最亲密的人”。当然,这就意味着严酷的训练即将开始。
“每天早上五六点开始,我就起床给红利喂食、梳理毛发,牵着红利在操场跑两圈热热身,随后便开始了一天的训练。”杨孟余说,搜救犬都是按国际标准进行训练的,训练科目达40多种。日常训练中,训导员一天只安排了几个科目,每个科目每次练习15分钟左右,重复练习30-50次。
随着时间的流逝,红利的技能突飞猛进,杨孟余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可是他深知,要想培养一只合格的搜救犬,无论是训导员还是训练犬都需要再接再厉。“要学会一个动作,失败上千次都很正常。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想让训练犬熟练掌握,是需要下一定功夫的。”杨孟余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孟余的严格训导下,小红利经过层层筛选、考核,逐步长成了一只训练有素的搜救犬。
2020年,杨孟余和红利一起参加了大同市天震县地震救援演练比武竞赛。这是红利第一次参赛,作为训导员的杨孟余也很紧张。
经过前几轮的角逐,进行血迹搜救环节时,红利显然有些疲惫。不同于其他项目的是,血迹搜救要求搜救犬在没有训导员指引的情况下,从指定区域放置的木板中,找到一处肉眼无法看到的血迹,并做出示警,难度非比寻常。
随着裁判员一声口令,红利以超强的嗅觉能力第一时间精准定位,并用最短时间从400块木板中找到了119块血迹板。比赛结束后,杨孟余抱住累瘫在地上的红利,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后来,杨孟余和红利一起参加了许多比赛,并多次站在了领奖台上。今年,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举办了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冬季练兵考核暨首届搜救犬综合训导技术比武大赛,杨孟余、红利“哥俩”在比赛中勇夺第一。
在长期的训练、执勤和救援中,杨孟余和红利成了“蓝焰知己”。每次外出执行任务,杨孟余都会带上它。
2022年8月10日晚上,吕梁市中阳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宁乡镇和金罗镇出现房屋倒塌、道路冲毁、部分人员被困。金罗镇一高速在建工地中,6名工人被洪水冲走。
8月11日上午,吕梁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依照指挥中心命令,搜救犬大队抵达汛情最严重的金罗镇进行地毯式搜救。
接到指令后,杨孟余带着红利便从金罗镇沟底村沿河道展开搜索。虽然搜救犬能够凭借鼻子嗅出数万种不同的气味,能通过嗅闻掩埋物下的血腥味定位伤亡者。但,连续强降雨,洪水冲下来的乱石、泥水以及倒塌的建筑残骸等因素,使得搜救难度不断增加,加上长时间高强度搜救,红利的四肢受了伤,身体也出现了虚脱症状。但它仍坚持冲在队伍前面,用鼻子不停地到处嗅闻。行进至殿则村河渠旁时,红利不再前进,而是朝杨孟余不停地吠叫。见状,杨孟余知道它已经锁定了失联者的位置,便立即召集同伴展开救援。
争分夺秒的救援,无论是消防救援人员还是搜救犬体力消耗都很大。救援结束后,满身泥水的杨孟余瘫坐在地上,紧紧地把红利抱住,给它喂食物,喂水。而红利则像一个在泥浆里打过滚的毛孩子,撒娇似的依偎在杨孟余怀里。
训导员:李亚飞
搜救犬:飞龙
飞龙是一只马犬,于2022年5月加入晋中消防这个大家庭。飞龙的成长离不开日复一日陪伴着它的训导员李亚飞。
李亚飞于2012年加入搜救犬队,曾代表山西消防总队参加全国搜救犬技术比武竞赛并获得好成绩。
新入队的搜救犬,首要任务就是和训导员培养“亲和关系”。为了和飞龙成为好搭档,李亚飞每天去犬舍打扫卫生,拿玩具陪飞龙玩耍。“训练搜救犬,就像养小孩一样,要融入引导、纠正、奖励等多种手段。”训导员在总结他们的日常训练时说道。
除了训练,训导员还要经常为搜救犬梳理毛发,并关注它们的身心健康,一旦搜救犬生病了,要照顾它们吃药。对于训导员来说,搜救犬就是日常陪伴在身边的“亲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成了真正的搭档,这时就可以开始循序渐进训练了。
飞龙最初的训练科目是相对简单的服从科目。“基本上所有科目的训练都是建立在服从的基础上,但服从也是最难的,看似很简单的坐、卧、立、叫等动作,都要练习成百上千次。”李亚飞说。
当服从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要练习箱体搜救科目。箱体搜救科目是模拟密闭场所人员被困,搜救犬通过嗅觉对被困人员进行搜索。
20个伪装成各类灾害事故情景的搜救箱内,随机藏有4名被困人员,其余箱体有犬粮、衣物等干扰物品。让搜救犬快速、准确地确定搜救目标,这就需对搜救犬进行人体气味和干扰物品的分化训练。
“我每天在箱体上喂食、玩耍,就是为了让它对箱体产生兴趣。然后再把助训员藏到箱体内,用人体微小的气味去训练它的嗅觉能力。如果搜救吠叫正确,我就用玩具奖励它;如果吠叫错误,便用‘刺激手段’告诫它是错误的,就这样一遍一遍地重复训练。”李亚飞说
“出警它要是错报警了,会花费很多人力资源,所以每天都要重复训练。搜救犬成年以后要通过废墟、箱体、野外服从科目的考核,才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搜救犬,和我们一起出任务。”
训导员:常兴瑞
搜救犬:追风
追风也是一只马犬,与飞龙一起于2022年5月加入晋中消防。它的训导员常兴瑞从事搜救犬训导员工作已10年有余。
“训练搜救犬的野外搜救能力,关键就在于人与犬的信任。”常兴瑞说。
但是,追风胆子比较小,“不敢独自进入丛林”成为它训练的最大障碍。为给追风壮胆,经验丰富的常兴瑞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哄着、宠着、陪着。仅仅两周时间,追风就克服了心理恐惧。
“我们不仅仅是执行任务时的无言战友,更多时候是如亲人般彼此惦记和牵挂。在野外丛林搜救训练中,我们以心换心,互相信赖,当搜救犬第一遍搜索未果时,会快速返回起始点,这就要求训导员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去引导它再次搜救,不能急于求成。”常兴瑞说。
除此之外,每次训练前,常兴瑞都会带着追风做热身运动,用玩具调引或拍打其前胸进行鼓励,这样会使搜救犬更加兴奋,促使它对寻找被困人员产生浓厚的兴趣。
训导员:孙泽鑫
搜救犬:铁拳
铁拳是一条马里努阿犬,性格活泼,孙泽鑫和铁拳是2022年才开始一起训练的。起初,他们并不了解彼此,所以训练时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犬配合越来越默契。训练过程中,铁拳每次一听到枪声就会特别害怕,为了培养它能够克服特殊声响的能力,孙泽鑫就给它奖励。从听到就跑,到能克服枪声带来的干扰,铁拳进步非常大。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们成了最好的伙伴。
有一次在山东进行废墟考核,铁拳被钢筋划破大动脉,孙泽鑫发现它受伤后,立即抱着它往医务室跑,心里焦急万分。医生为铁拳进行了包扎,再三强调,不能让它乱动,怕把绷带扯掉。为了保证它能好好恢复,孙泽鑫每天跟铁拳住在一起,为它调配各种好吃的,经常和它互动、陪它玩耍,慢慢的,成它的依靠。
训导员:何志豪
搜救犬:将军
何志豪今年27岁,2019年从部队转改到搜救犬分队,成为一名训导员。“我从小就喜欢狗,在部队的时候,有一次看到搜救犬分队到部队选人,特别羡慕被选中的战友。2019年,我终于实现了愿望。”何志豪说。
将军是何志豪来搜救犬分队后养的第二只犬。将军刚开始认生,闹脾气、乱跑、不听指挥,何志豪就每天陪它玩,喂它,牵着它散步。1个月后,将军和何志豪成了亲密无间的“哥们儿”。
“有时出任务,遇到人员被困,消防员无法近身,我们就通过搜救犬给被困者送水和食物。所以,平时多训练它们一分钟,关键时候,它们就有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何志豪说,“我们对待犬就像对待孩子一样,要照顾好它们的饮食、保证它们的营养、摸准它们的脾性。将军的食物每天由我自己做,我会把牛肉、鸡架、蔬菜煮熟,并用绞肉机打碎后捏成丸子。每次训练的时候,它做对了,我就奖励它几颗,这也是我们之间的默契。”和犬相处让何志豪很开心,因为搜救犬会从训导员的微表情中感受主人的心情。当何志豪心情低落时,就会牵出将军和它玩一玩,烦恼也就一扫而光。
训导员:霍杰
搜救犬:坦克
坦克是霍杰带的第三只搜救犬,也是性格最活泼的一只。坦克刚来的时候已经1岁了,换了训导员,换了新场地,第一次出来准备训练时,就跑得不见了踪影,霍杰和其他训导员找了1个小时左右。坦克的性格特别野,这可把霍杰头疼坏了。后来,霍杰就每天亲自喂它,在草地上抱着打滚,一起玩儿,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亲和关系,逐渐让坦克建立了服从意识。
搜救犬是很聪明的动物,有时候聊着聊着,坦克就会歪着头看着训导员。批评坦克的时候,它还会生气,甚至历时两个月这样的情况才有所好转。霍杰心里很清楚,这是“我和坦克必须经历的,我们需要一起熬过这段时间。”“它现在对我很信任,很粘我,就和小孩儿一样,会对我撒娇。”
现在,他们是配合默契的搭档,霍杰的一个口令、一个眼神,它都能懂。也正是通过日复一日的磨合,实现了训导员和搜救犬的同步成长。
本刊记者李萱 通讯员安杰 杨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