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住久了,就想到乡村走一走。乡村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纯朴和宁静,红的花、绿的草、青的山、黄的土,自由自在流通的空气,浑厚浓重亲切的乡音。
我本来就是乡村走出来的,对于乡村,有一种本能的亲近。鸟在飞、云在飘,眼前乡村素朴的景色和静默的青山,虽与李白所写的敬亭山不同,但山村乡野带给人的寂静享受和情感体验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乡村的房屋给人一种安宁恬静的感觉,仿佛低着头羞涩的少女,重要的不是美丽,而是让人产生安全和甜美的温馨。如果是在雨中就更美了,雨丝中的青砖黑瓦,在雨中闪着幽幽的光,生发无限诗意。
我喜欢村里的树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粗的、细的、直的、弯的,都喜欢,喜欢它们天然去雕饰的纯朴,喜欢它们根扎大地对家园的守候,喜欢它任鸟儿喧哗甚至做巢的包容。更不要说对乡村的绿化美化了,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才有了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乡村的花也是纯朴的,哪怕是一朵牡丹,只要开在乡下,就有了野性和活力。“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乡村,苔花恣意开放,浑身上下绽放着自信。
乡村是满溢温情的。“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的又一首田园诗作《渭川田家》。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落在村庄里,成群的牛羊咩咩地叫着归来了。老人担心放牧的孩子迟迟未归,拄着拐杖靠着柴门等候着。野鸡啼鸣,麦苗已经开始扬花结穗。春蚕开始蜕皮,桑叶也快被采光了。农民们扛着锄头立在田间地头,依恋不舍地说着话。好羡慕他们的闲情逸致,惆怅之下不禁有了归隐田园之想,吟起了“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的诗句。每当读到“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我的父兄、我的邻里乡亲踏着暮色归家,结伴而行,亲切絮语。
其次就是伫立麦田看麦苗了,一片片新绿在眼前铺开,默默地向远方延伸,轻风拂过,麦苗随风波动,绿波接力传递,真有说不出的惬意。
乡村是有情调和韵味的,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同城市相比,特别使人向往,值得咀嚼,让人回味。
五月端午来了,南方的乡村要进行龙舟大赛、擂鼓咚咚,龙舟竞渡、引人入胜。北方包粽子、插艾草、戴香囊,也另有一番风味。
六月六是吃鲜的时候,新结的瓜果蔬菜成熟了,摘来做一锅热汤面,里面放上新摘的豆角、小瓜、菠菜,新嫩嫩、香喷喷的,实在是难得的美味。
八月十五是一年中乡人很重视的节日,秋收将近,眼看着丰收在望的庄稼,想到富足的生活马上就到来,村民们来往穿梭,在村里忙着置办食材,摘葡萄、磨豆腐,炒肉吃拉面、剁馅包饺子,月饼肯定是不会少的。月亮升起来了,刚刚成熟的各种果蔬摆满石桌,老人们点燃香烛,拉着孩子们围坐一起,好一派祥和的景象。平凡的日子,有了这仪式,也就有了诗意,有了滋味儿。
所有的中国人都视春节、元宵为最隆重的节日。我的家乡过去过年是要燃放鞭炮,烧年柴的。放炮有讲究,凌晨起床,打开家门第一件事先“嗵”地放一枚雷炮,叫开门炮,预示结束旧年,开启新年。然后点燃堆在院子中心的年柴,火苗哄的一声燃起,火光映红整个院落。孩子们早早穿好新衣起来了,望着冲天而起熊熊燃烧的大火,叫着、跳着、笑着。鞭炮的噼啪声、年火的呼啸声,孩子嬉戏玩闹的欢笑声,混在一起,构成新年最美的乐声。
吃饺子喽!家乡大年初一一定是汤饺子,肉丸、饺子、豆腐、粉条、海带、油炸红薯、土豆、油炸豆腐丝、自己家里发的豆芽……一大锅,油葱一炝,那味道,绝美。接着是过年走亲戚了,大人们坐在亲戚家的炕头上,说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吃着亲戚家里准备的点心干果,口袋里装满七大姑八大姨叔叔舅舅发的压岁钱,心里的那份满足就别提了……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把我拉回到故乡,拉回到故乡的元宵佳节现场,一把唢呐拉出一支舞龙的长队,沿着挂满灯笼,垒着社火的长街呼啸而下。嗷嗷的呐喊声里,一条长龙在奔腾的青壮汉子们手上上下翻飞,秧歌、旱船、舞狮、耍马相继上场,将一座村庄淹没成一片欢腾的海洋。
在乡村的黄土地上走着,我忽然之间仿佛感到双脚下长出许多根脉,深深地向脚下的土地扎下去,陡然间,我打了个激灵,原来,我的心在这里,我的根一直就在这里。
晋城监狱 范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