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设备应当及时检查更换,彻底杜绝在床上抽烟的不良习惯”“使用煤气使用明火科学规范、提高警惕千万不敢松懈怠慢。”这不是消防宣传标语,而是吕梁市消防救援支队拍摄的《秧歌话消防》短视频中的唱词,也是吕梁消防自推出“非遗+消防”特色宣传模式的又一新作。
临县伞头秧歌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舞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迎神赛会和民间傩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今,临县伞头秧歌已成为临县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之一。全县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秧歌表演,形成了男女老少、干部群众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2011年,临县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伞头秧歌之乡”。
创作之初,吕梁支队多方挖掘社会资源,组建创作班底,并邀请创作团队到队伍中体验生活,感受消防员常态化执勤备战、接警出动、宣传工作等。聆听消防员的心声、故事,让创作团队从消防员的日常工作中体会每一个细节,更深刻的了解并还原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的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展现新时代“火焰蓝”炽热风采,打造出既有温度又接地气的宣传作品。
历时2个多月的精雕细琢,50余场紧锣密鼓的排练,无数次的研究、修改、磨合后,《秧歌话消防》短片终于创作完成。歌词结合当前火灾防控实际,将安全防火、火场逃生自救知识融入其中,穿插消防员灭火救援、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画面,展现了消防救援队伍“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意志精神。婉转悠扬的旋律、明快开朗的曲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歌词,再配以浓郁淳朴的乡音,让群众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学到有用的消防知识。
“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和平时代的逆行者,是真正最伟大的英雄,我希望能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消防宣传工作出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消防,关注消防。”为了更好的创作,前期,《秧歌话消防》词曲作者,临县实景剧《如梦碛口》演员闫林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对消防工作进行了深入了解。据闫林介绍,临县伞头秧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群众艺术,今年消防宣传月,临县大队选择伞头秧歌这种临县调调,用有特色的声音,宣传消防安全知识,让防火安全知识走进临县的家家户户,让更多的人能听懂、牢记防火安全知识。
轻快的旋律+朗朗上口的唱词,地道的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话消防》就成型了。可想让群众把防火安全熟记于心,光有好的旋律还不够,还要从唱的人身上下功夫。于是,闫林想到如果可以加入女声进去,也许更容易被人传唱。经过再三考虑,他邀请了另一位非遗传承人、“兰花花”的扮演者王永梅一起参与录制《秧歌话消防》。
“原本我们设计的是男生独唱的形式,可觉得还是不够打动人心,就想着加入女声是不是会更加细腻一点,所以就有了现在大家听到的这个版本。”闫林道。而接到邀请的王永梅一听是宣传消防知识,没有半点犹豫,立即回复:“马上去”。“当时一听说是宣传消防知识,我就特别开心,觉得能通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演绎去宣传消防安全知识,让大家了解消防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有意义。”王永梅说。
就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伞头秧歌话消防》诞生了。但好的作品还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推广,才能被大众广泛熟知,并传播。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听到《秧歌话消防》,吕梁支队充分依托新媒体矩阵,不仅在全市社会单位大型户外显示屏、LED电子屏、楼宇电视、流动宣传车等载体全天候、高频次推广播放《秧歌话消防》短片,还在消防宣传月启动仪式上登台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伞头秧歌,让消防安全知识走进千家万户,激发群众持续关注消防、学习消防的兴趣。
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也为了防火知识能够根植在群众心中,在消防宣传启动仪式上,临县大队的15名消防救援人员还首次为群众现场表演了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三弦说唱《消防火焰蓝》。
《消防火焰蓝》改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三弦书,由临县大队的消防员自弹自唱。《消防火焰蓝》讲述的就是消防员的故事。《消防火焰蓝》一经演出,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同时,引起很多消防员的共鸣,让社会各界对消防救援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近年来,吕梁支队在开展传统消防宣传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宣传形式、载体,主推“有料有趣”,让作品“惹人看”“乐意传”“见效果”,将枯燥、生硬的“消言消语”转化为“接地气”的“土言土语”,将常见的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常识融入到非遗文化中,先后创作了孝义碗碗腔《人生如戏·消防谨记》、临县三弦《消防安全大于天》、消防晋剧《我的初心是119》等多部消防普法宣传作品,使消防宣传焕发了新的活力。
据了解,吕梁支队将持续聚焦提升消防宣传实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消防安全宣传工作深度融入到传统文化中,着力探索、打造“消防+”系列作品,走出一条生动活泼、地方特色浓郁的消防宣传之路,让非遗文化在消防宣传工作中生根发芽。让消防宣传厚植文化自信。
本刊记者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