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7日,省高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喜春到隰县法院调研督导工作。
2022年5月6日,临汾中院党组书记、院长乔杰到隰县法院调研指导工作。
2023年8月16日,隰县县委书记李俊平在隰县法院调研指导工作。
2022年4月,隰县法院在中国人民银行隰县支行的首个诉源治理中心揭牌。
2022年5月,隰县法院医疗纠纷诉源治理中心揭牌。
2023年10月19日,隰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侯文锋深入山西浩开公司调研。
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兰明参加隰县法院“好人调解室”揭牌仪式。
隰县法院副院长穆耀瑛在县委政法委组织下,与县公安局、县司法局组成联合矛盾调解小组,在龙泉派出所调解财产损害赔偿纠纷。
隰县法院副院长穆耀瑛在隰县阳徳垣现场勘验。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类矛盾纠纷也逐年增多,涉及面广、联动性强,发现、防范、处置难度大。如何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法治轨道上引导人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古语有云:“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为实现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发现、早化解,临汾市隰县人民法院找准症结,围绕一个目标,高效开展诉源治理,着力降低案件受理数;发力两个方向,对内推动“分调裁审”改革,构建分层递进、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对外整合资源,靶向定位,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将服务延伸至人民群众的“家门口”。近年来,隰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诉源治理大格局,深入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更高效、更专业的审判回应群众的司法需求。
诉源治理与多元解纷一体推进
“你们一次又一次地跑,一次又一次地打电话调解,把我们老百姓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来解决,真是太感谢了!”当事人王某某拉着法官的手不停地道谢。王某某与刘某某是多年邻居,因房屋裂缝、变形谁来维修产生纠纷,曾多次调解均无果。今年3月,王某某诉至隰县人民法院。承办法官了解情况后,提出合情合理的调解方案,双方均痛快答应并当场履行赔偿义务,这起闹得不可开交的邻里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实际上,诉源治理不仅要注重速度,更要兼顾‘温度’,要想当事人之难,懂当事人之苦,解当事人之愁,切切实实把群众的感受放在心上,让法庭诉源治理在基层治理中散发‘温度’。”承办法官说。
为积极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2022年,隰县人民法院在9个县直单位、7个乡镇、2个社区设立了18个诉源治理中心(工作站)。截至目前,各诉源治理中心(工作站)及驻院调解员共调解案件864件,其中调解成功454件,调解成功率52.55%。2023年,该院调整调解员队伍,新招录调解员和心理咨询师,整合原有的调解室为诉前调解室;6月,在县学府社区成立了第一个“法官工作站”,助推法官工作站建设成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战斗堡垒;成立了由文明办推荐的7位好人代表组成的“好人调解室”,进一步提升“中国好人县”品牌效应。
同时,该院建立完善了诉讼辅导、先行调解、分流衔接等工作流程机制,搭好审前调解的“四梁八柱”,对起诉到法院的纠纷,适宜且同意调解的,导入法院调解平台,推行“诉前首调”“线上线下双调”,将进入审理程序的案件纳入繁简分流、类案审理、案件监管三大模块。
近年来,隰县人民法院改变就案办案审判理念,将诉源治理与多元解纷一体推进,立审执一体统筹,诉源治理与执源治理一体衔接,司法审判与普法宣传有机融合,审判实践与司法建议共同发力,努力提高办案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减少当事人诉累,力争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影响一批的效果。
“法院+”模式让矛盾纠纷高速化解
原告李某某承包经营的一块土地紧邻高速公路,2021年,一场大暴雨导致大量雨水、泥石流从高速路涵洞流入其土地,将土地上栽种的油松苗全部淹没、损毁。近两年来,原告多次与相关部门协商均未果,于2023年1月30日向隰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高速路的所属项目部赔偿其经济损失。
承办法官了解案情后,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向双方分析了利害关系,引导双方权衡利弊并作出让步。经过一天的努力,双方在开庭前达成调解协议。
“我不太懂法律,没想到法官能面对面地用我能听懂的话给我讲解,最重要的是把问题解决了,我心里这块石头终于能放下了,感谢法官……”调解后,李某某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
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何解决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让每一类纠纷都能通过最适合的方式解决,让每一名当事人都能获得专业化、个性化的解纷服务,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隰县人民法院注重加强与公安、司法行政、人社、教育、金融监管、工会、妇联等部门密切协作,与调解、仲裁、公证等组织建立完善诉前联动纠纷解决机制,促进在诉讼前高效解决纠纷;有效融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设立了婚姻家庭、道路交通、银行、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等类型化、专业化调解室,逐步完善了“法院+”模式。
该院还充分发挥“一站式”建设成果,将诉讼服务关口前移,实现诉前委托鉴定、在线音视频调解、指导立案、协助送达、协作执行等审判辅助功能,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通为群众诉讼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强化信息化应用,大力推广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会同相关部门将当地调解资源全部纳入,突出抓好在线音视频调解工作,鼓励支持社会调解组织利用诉源治理工作站场地和设备开展在线音视频调解,汇聚线上多元解纷合力,指导当事人进行诉讼风险评估、网上立案、跨域立案、自助立案,推动诉讼服务事务“一网通办”。
司法服务有效延伸到社会治理最末端
如何把人民法庭建在群众和企业身边,让司法服务有效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最末端,创建“无讼”乡村社区?隰县人民法院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不断寻求最优解决方案,于是“一法庭一品牌”特色应运而生。
下李(开发区)人民法庭紧密围绕高效化解涉企纠纷、规范企业经营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健康,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的目标,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工作部署,主动作为、服务企业,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该法庭力争实现群众少跑路、纠纷快化解,着力于环境保护和基层治理,为辖区企业健康发展与县域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东川人民法庭致力于辖区内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土地承包纠纷等涉农案件为主兼顾其他类型案件的综合型审判,始终坚持以“家、和、德、法”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发挥青年干警的热情,不断探索基层纠纷解决之道,倾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法庭,全力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助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
法庭实质化运行以来,该院制定了《基层法庭日常工作管理制度》《日常政治业务学习制度》《考勤考核制度》《人民法庭纪律作风守则》《驻庭调解员调解制度》,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加强与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派出所、村“两委”的联动协调,共开展普法宣传23次,提供法律咨询300余人次,诉前调解124件,巡回审判22件。
这些大胆探索让隰县人民法院创建“无讼”乡村社区有了方向。
隰县人民法院党组还将全县划分为11个包联片区,11名党员法官分别对接,法官每月进驻包联区不少于两日,培训讲解法律新规,现场传授调解经验,在常态化开展“六进”工作的同时,开展巡回审判,进校园审理醉驾刑事案件,进农村庭院审理邻里纠纷,进采摘现场审理梨果购销合同,旁听群众累计1400余人次,取得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巡回审判后,该院法官还会进行法治宣传,发放养老诈骗小册子,进户帮助老年人下载国家反诈App,讲解微信小程序“人民法院在线服务”使用方法,服务群众达2000余人次。
医疗纠纷巧化解凸显诉源治理成效
近日,隰县人民法院依托医疗纠纷诉源治理中心,妥善化解了一起棘手的医疗纠纷,实实在在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今年9月,70多岁的受害人张某某到隰县某医院就诊。经检查,其各项指标均达到手术要求,考虑到该手术风险较小且患者因疾病饱受煎熬,在没有家属陪同的情况下,主治医生便为其做了手术。然而,在术后恢复阶段,张某某突发心梗,经抢救无效去世。受害人的子女得知消息后均从外地赶回,因无法接受医生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父实施手术,且造成父亲去世的现实,与医院发生纠纷。
接到医疗纠纷诉源治理中心的电话后,隰县人民法院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院长穆耀瑛及时赶往现场,了解纠纷详细情况,并积极参加了医疗纠纷诉源治理中心组织的调解。为使双方争议得到快速有效化解,在为双方讲解各项损失费用的计算标准后,穆耀瑛主张柔性化解纠纷,让双方“背对背”进行调解。对医疗方,穆耀瑛首先引导其换位思考,表示院方应理解患者家属难以接受现实的心情,且院方本身也存在一定过失。对受害方,穆耀瑛耐心安抚其情绪后,结合就诊过程,释法明理,讲解医疗事故的赔偿规则及相关法律规定。随后,穆耀瑛又结合办案经验,为双方提供了正确且有效的解决方案。经穆耀瑛和诉源治理中心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当事双方在冷静考虑后,最终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意见,为这起医疗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隰县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持续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为群众提供最短时间、最高质量的服务,切实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新时代新征程上,隰县人民法院将继续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根本立场,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根本目标,做深做实诉源治理,继续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李志华